纳天下英才 开创留学工作新局面
纳天下英才 开创留学工作新局面
——全国留学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留学工作要兼顾“塔尖”“塔基”人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邓中翰
我国海外留学人员已逾300万,仅2013年就有41万人出境留学,其中既有学习高精尖科学技术的顶尖人才,也有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普通留学生,他们分别构成了留学人员这座金字塔的“塔尖”和“塔基”。对他们应有不同的针对性政策,让“塔尖”人员发挥作用,为“塔基”人员做好服务。“塔尖”人员是留学人员的高端人才,要让他们发挥作用,首先要创造条件。“塔基”人员在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经济纠纷、人身安全等,需要为他们做好各类服务工作。
第一,在高精尖领域进一步发挥“塔尖”人员作用。留学人员曾经在我国高精尖领域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就有21位是留学归国人员。我在回国这些年参与国家项目的过程中感到,我国目前的高精尖领域中,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留学人员比例非常低。如果能改善这一现状,进一步发挥“塔尖”作用,将有可能大大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还能促进深化改革。
第二,加强对“塔基”人员的服务,做好他们的政治思想工作。我们的留学人员大多数是20来岁的青年人,思想还不太成熟,较容易被其他势力蛊惑。在某些情况下,有可能发生部分留学人员集体的不理智行为。我们应通过大使馆、领事馆、国外大学社团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在积极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开展政治思想统战工作,稳住“塔基”。
第三,还可以逆向思维,考虑引进国外高校到中国设立分校或合作办学。据统计,我国每年用于留学的花费高达数千亿元,投入虽然不断增加,但是留学不归、人才外流等现象还是给国家管理留学人员带来很多挑战。如果能引进国外的高校、名校,不但能满足众多学子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需求,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也大有裨益。
留学是中国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外交学院院长 秦亚青
中国留学事业是与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发展大战略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从一开始就与留学事业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向西方发达国家派出了大批留学生,掀起了一股出国留学的热潮。这些留学生大多从全国知名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各大科研院所的青年骨干中挑选出来,他们回国后报效祖国,不仅带回了国外的先进知识和技术,还带来了先进理念和国际化视野,成为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骨干。
当前,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道路,“一带一路”战略也为中国和亚洲的发展腾飞插上了翅膀。中国国内的改革深入发展,任务异常艰巨。中国正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历史阶段,需要培养一大批熟知世界、贯通中外的人才,一大批具备国际视野、战略思维的人才,以及一大批掌握前沿科学知识和高端技术的人才。留学事业是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大力推进我国的留学生事业,在现阶段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本次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是中国发展关键时期的一次关键性会议。会议的召开非常及时,确定了留学生工作的原则和政策,提出了战略性的规划,绘制了留学生工作的宏大蓝图,定会进一步推动我国留学生事业的发展壮大。尤其是中国高度重视一个大国对世界、对发展中国家的重大责任,将出境留学和入境留学统筹规划,将中国梦和世界梦紧密结合起来,为更多希望了解中国的各国学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到中国来留学,这就更加彰显留学事业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留学事业在过去30年里,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在未来的岁月里,也一定会为中国、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大转变促留学工作上新台阶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曾益新
展望我国科技教育领域,无论是院士、长江学者等各种学术荣誉的获得,还是科研基金、科技成果的获得和科研论文的发表,具有留学背景的专家学者都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从中可以非常明确地得出一个结论:我国始于35年前的鼓励出国留学的政策,特别是始于2008年的“千人计划”工作是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眼光的。
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留学工作应实现三大转变,以使留学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一是对留学工作的基本定位应该转变:从服务科技和经济发展转变为全方位服务国家战略,包括科技、经济、军事、社会管理和“大块头”外交战略。随着留学归国人员数量的增加、层次的提高和领域的更加宽广,留学人员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来华留学人员数量的大幅提升,也为培养“知华、友华”人员、传播中华文化、拓展外交深度提供了机会。
二是吸引留学归国人员策略的转变:从突出重点转变为点面结合,带动全面发展。过去留学归国人员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大城市的重点大学和国家级科研单位,中西部省份和地方院校相对较少。比如,“千人计划”就是主要由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平台进行申报。伴随着内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留学归国人员数量的增加,将会有更多的留学人员回到中西部和地方院校及科研单位工作,带去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带动地方各个方面的发展,从而为国家的均衡发展、全面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吸引外国来华留学人员策略的转变:从以周边及友好国家为重点,转变为吸引世界英才并兼顾周边和友好国家。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来华留学人员主要集中在周边及友好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将有更多来自发达国家的留学人员来华学习。一方面,我国将可以由“从13亿人选人才”扩展到“从70亿人选人才”;另一方面,也为培养具有中国情结、热爱中华文化的未来国际或地区领袖铺垫了基础。
高校留学工作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王焰新
全国留学工作会议顺利召开,作为一名留学回国人员、高校教师和管理者,我无比激动。现结合自身留学与工作经历,谈点个人感受和体会。
发展留学工作是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途径。1998—1999年,我到被誉为加拿大“最具创新力大学”的滑铁卢大学学习。这一留学经历不仅为我日后的工作提供了宝贵财富,而且使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信心。
60余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始终坚持特色办学、高水平办学,与我国留学事业共成长、共发展。建校初期,学校会聚了一批从欧美学成归来的青年才俊,他们利用在欧美学到的地质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回国后潜心科研、倾心育人,创立并不断完善新中国地质科学理论体系和高等地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学校乃至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留学工作思路,加大教师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力度,提升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世界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在校园交融交汇,成为校园文化的新常态。
发挥留学工作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是高校的重要使命。2013年11月,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启动“丝绸之路学院”建设工作,继承和弘扬丝路精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蓝图,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特色和人才优势,有针对性地加大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力度。同时,为资源型中资企业境外投资提供决策支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地质、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科技合作与文化交流。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综合改革的深水区和外交战略的调整期,对留学工作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外交战略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借鉴和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创新开展留学工作。
高校是国际人才交流的重镇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董奇
高层次人才是国家民族复兴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留学在国家人才培养中具有战略性、先导性和驱动性作用。《2015—2017年留学工作行动计划》对教育领域加强人才培养工作、落实中央外事工作会精神提出了更具体的目标,是我国当前和未来几年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
在建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大背景下,留学工作要把国际化教育和坚持我国的发展道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等教育有机结合,把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有机结合,从而提升我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服务国家外交需要,培养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二是通过留学生工作,培养国际组织精英人才。三是通过留学生工作,加强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四是通过留学工作,培养国家建设重要和新兴领域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五是通过留学工作,加强来华青年杰出人才培养。
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人才交流的重镇,也是《行动计划》落实的重要主体。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优化留学管理服务水平,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力资源保障。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落实国家急需创新人才培养。一是建设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和平台,打破传统以学科知识体系、以院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学科跨院系联合培养,坚持小语种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二是承担或参与国际组织机构建设,搭建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交流平台,探索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和机制。
第二,以国别重大问题为引领,推进科研创新和科研组织方式变革。高校要结合自身优势,成立国别区域研究基地和高端智库。要凝练重大研究领域,汇聚多学科、多领域高端研究团队,就重要国别、国际综合复杂问题开展多角度的交叉研究,产出重要政策咨询成果,服务国家重大国际战略决策。
第三,提高留学管理服务水平。一是要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学校出国留学管理的顶层规划,明确重点支持的专业和技术领域,通过有计划的出国留学培养,在重点领域、重点学科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梯队。同时,打造吸引留学生的特色优势学科,形成国际国内人才相互交流促进的良好机制。二是要加大投入,拓展留学渠道,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出国留学机会。三是大力引进高端留学归国人才,建立好归国后的成长与服务保障体系,为归国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鼓励留学人员来华学习中国音乐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刘月宁
在众多文化艺术种类中,音乐艺术在增进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情感与友谊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音乐常常不需要语言,就能营造出让不同国家与文化背景的人们感到彼此亲近、愉悦而和谐的氛围。因此,音乐可以也必将在国际外交活动中发挥极为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当前,中国正处于崛起腾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刻。而提升“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身为这个时代的艺术教育与对外文化传播者,不仅要力争“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更要将“与世界分享中国音乐”作为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就目前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发展的瓶颈,我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建立“体制内外”畅通人才流动渠道,积极鼓励留学人员在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事业中发挥核心作用。
当前的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事业,如孔子学院音乐艺术类人才的委派,急需大批的复合性人才。在这方面,音乐艺术专业的留学人员有着明显的优势,他们不仅有国内音乐院校培养的良好专业功底。同时,由于他们长期在国外生活和学习,外语流利,对当地文化和人际交往规则也有深入了解,因此非常适合从事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事业。
但目前,相当一部分留学人员回国后选择从事自由职业,而很多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活动,是由各有关部委及其下属事业单位组织的,这导致了自由职业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渠道而难以参与其中。建议国家出台专项政策,鼓励类似欧美同学会这样的留学人员联谊机构建立联络处及人才库,为这些留学人员架起参与体制内工作的桥梁,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与作用,为国家战略服务。
二是拓宽来华奖学金资助的专业领域和国家范围,鼓励更多欧美国家留学人员来华学习中国音乐文化。
当前的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更多集中于如何发展“走出去”的领域,但实际上,任何健康而持久的交流都必须是双向的,我们还应在如何更为全面、深入和持久的“请进来”方面多下功夫。目前,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汉办等相关机构都设立了专项奖学金,鼓励外国人来华学习,但其中大多是针对语言、文学等专业,面向音乐专业的可谓凤毛麟角,这对于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建议国家进一步拓宽外国人来华奖学金支持的专业领域和范围,鼓励更多欧美学生到中国的专业音乐艺术院校学习,只有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才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并喜爱中国音乐文化,从而最终消除隔阂,建立友好关系。
享受全球智力共享“留学红利”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王辉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但引进的来华留学生却还不多。广纳天下英才,大力吸引外国留学生,可以很好地平衡当前的留学逆差,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真正的留学大国,同时参与到全球人才竞争中,享受全球智力共享、留学经济等“留学红利”。
更多更好地吸引海外留学生来华,我国还需要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可考虑放宽来华留学优秀毕业生的实习工作政策,允许优秀外国留学毕业生留华工作和生活。根据我国现行的留学政策,外籍留学生毕业以后不能直接在我国就业或创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外国人才苗子。建议顺应世界人才国际化流动的趋势,放开外籍优秀留学生在华就业和创业的限制。同时,放开国际留学生实习限制。
二是改革教育体制,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国高等教育应逐步完成中国教育去行政化,完善校长治校制度,使教育部门回归学术、科研本位,逐步将中国打造成世界性的学术科研中心及国际人才中心;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式,培育多层次、多领域的创新人才。在国际,大学校长和教师全球招聘是很常见的现象,中国高校的领导者也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获得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领导力量,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三是增加国际语言授课课程、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我国不能吸引海外留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为非英语国家,又缺乏全英语教学课程。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多数要先学习语言,加大了他们的学习难度。要扩大师资队伍,除了全球招聘,我国也可以考虑实施“教师国际化培养计划”,通过教师外语培训、中长期国际学术交流、国外进修、建立海外培训基地等措施,培养拥有熟练使用外语、读写外语文献等技能的教师队伍,并带动全国效仿实施。
四是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提高教育国际化程度。建议开放部分教育市场,鼓励本土教育机构与国外名校开展合作办学,通过国际学分互认等方式,开设交换学生计划等,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以及我国紧缺专业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教学理念等。目前,宁波—诺丁汉大学、西安交大—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分校等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受到各方好评。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程度。
五是实施吸引留学生的专项计划和示范工程。2010年,中国教育部实施了《留学中国计划》,设定了到2020年,中国吸收50万名在华留学生的目标。在此计划框架下,可以仿照国外举措,挑选国内重点大学,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工程,资助目标院校增加吸引留学生的教学和生活硬件设施、引进外籍教师、开设全英语教学课程等。
积极发挥留学工作公共外交功能
致公党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副主席 张梧华
“引进来”的留学工作,关键在于如何吸收生源。由于工作对象是海外学生,因此充分运用海外华人、亲华、知华的组织与机构的力量,为我国的留学战略服务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走出去”的留学工作,应培养“人人是学生,个个是使者”的理念,将个人的发展追求与国家软实力的推广充分结合,注重出国前的责任感、使命感等教育。
为配合中国政府战略需求和中美两国文化教育交流的加深和发展,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在过去的几年不断创新、探索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形式,积极开展各种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短期出境的留学和入境的留学为形式的各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宣传中国价值观”的项目,如中美青年大使项目,是中国学生短期美国留学的形式;美国青年使者项目,是美国大学生来中国学习交流的项目;安生中国创新英才特训营项目,是美国、英国、法国和俄罗斯的精英高中生来华学习项目。
就在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的工作感受,我建议:
第一,充分动员和发挥海外华人、亲华机构的作用和力量,下好中国留学工作的这盘战略大棋。
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上升和增强,所有中国提出的战略、开展的工程和项目,都会在全球获得各种议论和炒作,有的出于意识形态,有的则来自在具体操作时文化、传统上的差异或冲突。因此,充分动员、调动和发挥对当地文化深度了解、对当地思维方式和运作模式谙熟、在当地人脉资源丰厚、渠道广阔的海外华人和亲华机构的力量,是中国留学工作战略成功达到事半功倍的重要策略和步骤之一。
建议中国教育部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指导方针、资助体系、评价标准,分别运用非市场和市场的规则,动员、调动和发挥海外华人、亲华机构的作用和力量,为我所用,做好留学工作的战略工作。
第二,重视基础教育段的留学工作,建立基础教育高中段的留学基地。
基础教育高中段的对象是18岁青年,这段年龄是世界观形成的过程,极为重要;基础教育高中段是大学生的直接来源,对大学段留学生源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具有英语教学环境、国际课程,能接收国际留学生的高中段的留学基地非常重要。建议教育部在制定高中段国际课程项目的政策过程中,考虑在全国有吸引留学生优势的城市设立留学基地。选择部分已开办国际课程项目的学校,以在一定时间段内有递增的并最终到达一定百分比的海外留学生作为准入条件之一,予以批准和支持开办或继续开办国际课程项目,并年度审查。以招收中国学生而得到的大量收入反哺招生留学生的成本,建立一批招生海外高中留学生的国家队,以承担接受享受国家奖学金的国际高中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