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向更大空间更优格局要动力

20.12.2014  01:44

  要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进一步通过改革创新打破种种看得见、看不见的壁垒,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调动两种资源,用市场的力量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全面流通、合理布局,将发展潜力挖掘出来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22.3%和31.5%。在全球总需求不振、国际市场扩容受限、国内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的不利条件下,这一成效令人振奋。联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可以看出,更好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提升区域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对于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动力和活力,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回旋余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有序实施,区域发展不平衡明显改善,区域增长格局发生重大转变,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不断涌现。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备受国内外瞩目和认同,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完成经济增速换挡、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困难和风险亦前所未有,这都要求我们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进一步通过改革创新打破种种看得见、看不见的壁垒,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调动两种资源,用市场的力量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全面流通、合理布局,将发展潜力挖掘出来。

  据了解,京津冀在短短数月内就对交通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逐一破题,每一项打破壁垒的举措都会释放相应的改革红利。自7月1日起京津冀三地检验检疫局正式实施检验检疫一体化后,仅5个月内就为区域内企业节省通关成本近千万元。再看“一带一路”,向内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向外则面向亚太、跨越大洋、联通全球,既能实现东西互济,助推内陆沿边地区迈向开放的前沿,也有利于拉动外部需求,被认为是我国未来10年的重大政策红利,对沿线各地、各国都是重大利好。

  历史和现实表明,通过优化空间格局深挖新的增长动力,是一条可行的、正确的道路。完成下一阶段的发展重任,一是重在协同。各地需真正在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上下功夫,摒弃以往各自为政、以我为主的思维惯性,加强“一盘棋”的考量,通过改革创新完善区域政策、消除发展症结,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全面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需摆正心态。经济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要顺势而为、科学发展。靠行政命令不行,靠大干快上也不行,必须有耐心、有定力,结合“新四化”进程,做出可持续的制度安排,释放强劲的活力、持久的动力。此外,还需跳出经济搞经济,重视社会管理、生态环境、文化繁荣等软实力的提升,营造有利于发展的环境氛围,全面打破阻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天花板”,在更大更优的空间格局内,实现中国经济的新跨越。(经济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