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市积极贯彻落实全省旅游营销平台建设工作

26.09.2014  15:35

      省政府第四十九次专题会议后,绥化市从旅游产业发展实践出发,立即研究部署,切实抓好落实工作。

      工作进展积极顺利

      一、努力把“好资源”做成“好产品”,重点解决旅游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启动了旅游产业十三五规划,以建设“田园休闲之都、生态绿色家园”为目标,全面规划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对40多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旅游项目进行跟踪服务,帮助解决资金、土地、政策落实等实际问题;建立旅游项目库,抓好旅游项目储备和旅游项目招商工作;大力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区域旅游化、景观化为指引,依托发展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新农村、文化产业等创造的机遇和条件,统筹规划,借力融合,推进发展创意休闲农业旅游园区33家、文化旅游体验区10家、乡村旅游景区景点41家。

      二、加强营销体系和营销网络建设,着力解决游客“不知道、不便利、不放心”的问题。充分利用市县两级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开办专栏、专刊、专题等53期次,加强了宣传推介;指导扶持重点景区建设好游客服务中心,既要突出展示功能,又要突出产品销售,新建游客服务中心5处;加强与重点客源市场旅行社合作,邀请旅行社实地考察体验,选择好合作代理商,促进旅游产品、旅行社、景点公司紧密结合。7月16日17日举办了望奎县旅游发展论坛和旅游开发签约仪式,与10家省内旅行社签订了旅游开发合作协议,进一步确定了望奎旅游的发展方向、主攻重点和运营手段;筹备建设“绥化市旅游”官方网站,开启线上营销平台;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治理活动,处理2起超范围经营案件,进一步维护了旅游者合法权益。

      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旅游优势资源深度开发、特色开发不足,尤其适合旅游者消费需求产品严重不足,现有产品规模小、标准低、重复建设、同质化程度高、吸引力不强、管理与服务粗放,没有形成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精品线路。

      二、旅游产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绥化市属农业地区,旅游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审批较难,由于土地使用权分散,大宗用地更难;市县两级财政较困难,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鼓励扶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和环境机制;旅游产业规划体系和引导不到位;旅游产业标准化、信息化工作尚未起步;旅游人才队伍严重短缺;旅游产业与农业、文化等产业融合刚刚起步,缺少统筹规划、投入和推动力。

      三、由于前述因素影响,绥化市民间资本投入旅游产业积极性不高,加之规模较大旅游项目投资多、回报期长、盈利水平低,各地旅游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旅游项目招商引资难度大。

      四、市县两级旅游官方网站建设严重滞后,线上线下营销平台建设刚刚起步。

      五、旅游人才队伍严重滞后,影响了旅游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下一步工作开展

      一、完善旅游规划体系,为“好资源”做成“好产品”提供引领。以全市旅游产业十三五规划为纲,同步制定全市创意休闲农业、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专项规划,同时指导各县市区、各重点旅游带、旅游区、重点景区制定好规划,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二、大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重点推进建设21个亿元以上旅游项目,逐个跟踪服务,督促项目有序推进,完善项目配套,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同时,对拟建设的21个千万元以上项目跟踪指导,协作招商引资,推动其早日开工建设,以项目建设牵动旅游产业发展。

      三、大力完善区域旅游功能。加快小兴安岭山区观光休闲旅游聚集区、西部草原湿地休闲养生旅游聚集区、百里呼兰河流域田园观光休闲旅游聚集区和沿松花江哈尔滨近郊生态文化休闲旅游集聚区的建设步伐。

      四、大力驱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一是驱动旅游业与现代化大农业深度融合。加快33个创意休闲农业旅游园区提档升级和10个自驾游营地建设步伐;二是驱动旅游业与城镇化新农村深度融合。启动建设10个乡村旅游综合体、15个旅游小城镇、20个旅游新型农村社区;三是驱动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启动建设8个城市文化旅游综合体和10个文化旅游体验区;大力开展各种乡村旅游节、民俗旅游节、旅游文化节、民族风情节等节庆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广泛宣传景区特色形象,彰显寒地黑土特色文化旅游魅力。四是切实加大旅游商品研发营销力度。强力推进建设8个旅游商品研发生产营销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五、全面推进A级景区提档升级。加大推荐指导力度,督导落实A级景区初评整改指导意见,力争全年A级景区评定计划顺利完成;进一步加强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完善升级与退出机制,维护好A级景区品牌,全面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和品质,实现景区特质化、标准化、高端化、品牌化和可持续发展;指导各类景区景点提高核心吸引力,抓好“吃、住、行、游、购、娱、健、闲、育、体”等旅游要素的有机结合,突出创意与文化特质,塑造独特核心吸引物,创建多元旅游休闲体验项目,健全多元旅游功能,构建复合型高品质旅游区,大力提高旅游区(点)的核心吸引力与竞争力。

      六、着力提升旅游业品质。一是启动旅游标准化体系。深入贯彻休闲服务标准、星级旅游酒店标准、A级旅游区等景区标准、旅游车船标准、导游服务质量标准、旅游规划资质标准等行业标准。以标准化引导和规范旅游经营行为,加强对旅游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二是完善旅游执法监督体系。建立健全有效的联合执法机制,以县市两级旅游执法机构为基础,发挥旅游、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联合执法机制,维护旅游市场良好秩序。三是建立完善旅游诚信经营体系。组织开展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和“满意在窗口,诚信在旅游”主题教育活动,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旅游企业自律管理,推动旅游企业订立诚信公约,开展相互监督。四是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公安、交通、文化、卫生、旅游等部门安全协作机制,切实做好旅游景区和旅游城市的社会治安、交通安全和卫生防疫、卫生监督等工作,及时处置重大事故,确保旅游者生命和财产安全。加强安全教育和应急预案的演练培训,建设一支训练有素的旅游安全管理和基层应急施救队伍。五是按照“田园休闲之都、生态緑色家园、美丽幸福绥化”建设的需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努力建设一支“作风正、业务精、素质高”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使旅游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相适应。

      七、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一是搭建网络公共平台。重点建设绥化旅游在线网站,实现政府主导下的旅游资源发布宣传、服务质量投诉反馈、旅游信息咨询交流等功能,为旅游者及旅游部门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的全面、准确、权威的旅游信息和资讯。搭建一个面向公众、服务于网民的旅游电子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要的一站式服务。二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强对外沟通与联系,提供信息服务,建设电子化政府与服务平台。三是积极推动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旅游企业内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旅游企业与成熟的旅游专业电子商务网站合作,提高经营效率。

      八、扩大绥化旅游品牌影响力。一是建设绥化旅游形象标识系统。充分展示“田园休闲之都,生态緑色绥化”内涵。二是打造旅游节庆品牌。借助外部平台,结合我市优势资源,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大型旅游节庆与活动节庆。三是打造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绥化旅游在线网站,建立与旅游企业、游客互动平台,积极与网络运营企业合作,选择主流网站合作和链接,促成绥化旅游在线与省内外各大网站合作,形成销售一体的网络营销体系。四是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建立旅游部门与宣传、文化、农业、商务、外事等相关部门的宣传联动机制,与三大手机运营商以及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建立广泛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旅游主题推介活动。通过举办专题旅游推介会、旅游论坛、邀请旅游企业、媒体来绥考察、摄影采风等主题活动积极对重点国内外客源市场开展宣传促销工作,进一步扩大绥化旅游国内外影响力。五是打造绥化旅游集散地。加强市场研究,制定扶持政策,积极培育“一日游”、“二日游”旅游市场。建立旅游咨询服务系统,完善游客集散网点建设,扩大省内周边城市和绥化本地宣传资料投放范围,为游客提供高效便利服务。六是推进旅游区域合作。大力推进以“哈尔滨绥化都市黄金旅游圈”为重点的区域旅游合作,实现绥化与周边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及市场对接。七是培育壮大旅游企业。用好各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和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各类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促进中小旅游企业向“专、精、特、新、奇、优”方向发展,支持企业利用其本身资源和销售平台,进行食、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一体化开发试点。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整合资源,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将旅游板块做大做强。

编辑:张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