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精彩纷呈 多项改革齐头并进
如何破解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与一家一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的矛盾,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升级的发展步伐;如何推动农村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建立与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破解全省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何科学高效地配置资源,更好地释放生产要素潜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提高我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能力——承载这一系列重大使命的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自去年4月启动以来,我省上下一心,戮力攻关,抓住当前农村改革的主要矛盾,本着先行先试原则,重点实施了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金融保险服务、支农保护政策和粮油(大豆)目标价格机制等五个方面的改革试验,目前,一些改革政策已经出台、措施已经明确、试点陆续启动,各项改革正在积极、稳步、有序推进,并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充满魅力的黑土地正在迸发极大的热情与活力,大有希望的黑龙江处处生机勃勃,演绎变革的精彩。
多元发展推进经营主体改革创新
近年来,我省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但是,现代农业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与一家一户经营方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针对省情实际,我省把创新农业经营主体作为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突破口,坚持多元发展,坚持突出重点,坚持政策引导,边探索、边发展、边规范、边提高,强力促进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健康发展。一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直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两大平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革创新专项试验方案》、《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意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依靠政策引领鼓励发展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社、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创新实施了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激励机制。2013年,全省共支持99个种植专业合作社组建现代农机合作社,农机装备总投资5.87亿元,其中政府补贴3.56亿元。
目前,全省规模经营面积在2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发展到10.3万个,比去年增加4000多个;农民合作社发展到5.45万个,增加5000多个,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267家;组建现代农机合作社916个,自主经营土地1500多万亩;评选131个规范社、示范社,并给予了奖励补助。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6507万亩,比上年增长16.2%,土地规模经营面积5700万亩,比上年增长11.8%。
紧扣“三个关键”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根据中央提出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离”的新要求,省委、省政府确定了以农村土地“三项试点”为抓手,稳步推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逐步把所有权明确给集体、把承包权确定给农户、把经营权流转给市场;开展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工作。
目前,全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颁证工作已分别完成95.6%、75%和66%。方正县全面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任务,实现了“农民一证在手,天南地北放心走”。
全省有35个县(市)建立了土地流转网络平台,24个县(市、区)建立了流转服务大厅——包括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和“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都在加快脚步建立健全。
与此同时,另一项重大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在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前提下,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目前,哈尔滨香坊区和绥化安达市已向国家提出试点申请。
创新农村金融保险服务亮点纷呈
我省农村金融发展在全省金融业发展中相对落后,农村普遍存在抵押难、融资难问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低,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为此,我省重点从突破农村金融制度性障碍入手,大力开展农村金融体制机制、组织机构、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上,发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业务、农村合作金融公司、农业租赁金融公司和村镇银行等四类新型金融组织,力求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主体的多样化、差异化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目前已在肇东、克山、绥棱、宝清四个县(市)开展试点。同时,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已完成13家农村信用社改制,今年底可完成31家信用社改制工作。在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上,实施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创新试点,重点开办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粮食预期收益权抵押、农机具抵押、林权抵押等四种信贷创新服务;探索了农民住房抵押、农村厂房抵押、畜禽产品抵押等贷款品种,推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信贷”等多种信贷创新模式。在创新农业保险服务上,制定出台了《黑龙江省关于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展了“农业保险投保入股合作”和“农业保险互助合作社”试点,积极促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转制”发展。
目前,全省农业保险机构已由原来的2家发展到5家。今年一季度,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达5371.8亿元,增长23.1%;创新金融产品贷款余额达267.9亿元,增长30.3%。
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思路明确
我省尽管粮食商品量大、调出份额高,但在全国粮食市场上基本没有定价话语权,极大影响了农民增收。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要求和汪洋副总理来我省视察时的指示精神,我省坚持把发挥财政政策的撬动作用作为支农护农的“金钥匙”,从整合资金、创新投入、完善政策入手,努力探索以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农业支持保护新机制、新办法。
在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上,按照“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原则,通过项目“打捆”、资金“打包”,共整合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三大类77个专项涉农资金307.6亿元(中央255.9亿元,省级51.7亿元),其中有279.6亿元都投入到两大平原改革试验的重点项目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创新“三农”投入机制上,通过开展贷款担保、授信担保贴息、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定向费用补贴等政策措施,建立了财政与金融部门风险共担机制,带动金融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今年一季度,全省金融机构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223.9亿元,同比增长39.9%。省财政对农信社、邮储银行等24家银行所属的883户县域金融机构,支付奖励资金9.6亿元,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发放定向费用补贴4097万元。在调整农业补贴方式上,通过深入细致调研,研究起草了《关于调整和改革农业补贴方式的意见》,重点对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粮种补贴等补到农户的几种补贴方式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连续性、指向性和公平性。
多措并举创新农产品市场流通方式
按照国家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要求,今年我省重点在粮食领域实施了价格形成机制探索试点,充分利用市场调节功能和政府推动作用,着力构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基础体系。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贯彻落实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办法,进一步征求基层意见后下发执行。
与此同时,我省进一步加大了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力度和农业监测预警机制的完善。除在哈尔滨市建立黑龙江绿色食品常设交易中心外,在全国开办100家黑龙江绿色食品旗舰店、3000家独立品牌连锁店;创新开展了“粮食银行”流通试点,试点范围已由去年的4家扩大到50家。依托农业部谷物检测监测中心,建立对农产品生产的危害因素进行科学研究评估及风险预警机制,引导农产品市场健康运行。加强省、市(地)、县及市场监测点的检测网络建设,实现检测品种范围、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省内生产销售地域全覆盖。目前,全省已开展了水稻、大豆、玉米3种品种预警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