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孕育林间经济新生机

25.09.2016  13:03

  9月的柴河瓜果飘香,日渐凉爽的天气,孕育着丰收的景象。在柴河林业局秋皮沟林场的蜂窝煤生产加工厂里,炙热滚动的机轮,为林业经济转型增长添就有力一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处于攻坚转型期的哈尔滨林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绿水青山为依托,探索林业改革发展之路,孕育创新发展新动力。

  孕育 绿色生态新生机

  轰鸣作响的油锯、悠长的伐木号子、堆满原木的贮木场……彼时林海中随处可见的景象,如今已被保林、护林、发展生态建设所取代。停伐促进改革,绿色生态是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林场职工们由原来的“砍树人”转变成“看树人”,与相关部门一起着眼于绿色生态建设,封山育林、开发湿地,让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

  哈尔滨市林业局大力推广种植以野生蓝莓、树莓等为主的北方寒地小浆果和大果榛子等生态经济林,营造生态经济林37974亩;惠民项目美丽乡村绿化工程,采取多树种、多林种,针阔、乔灌相结合的绿化格局;城乡结合部生态景观林工程,结合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完成城乡结合部生态景观林35处,营造景观林面积4980亩;农田防护林更新工程,针对全市范围内被蚕食、侵占和不能发挥防护作用的农田防护林残次林带进行更新改造。市林业局还借鉴“近自然育林”等国际先进经营理念,进行了大量高寒地区森林培育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自主创新了多种森林培育实用技术,使哈尔滨市森林景观得到根本改善,森林生态功能修复明显,森林整体生长稳定,部分地域向地带性顶级群落的恢复和向原始植被的演进趋势明显。

  封山育林,保护湿地。哈尔滨市林业系统开展一系列湿地清理、退耕还湿等执法行动,近年来在呼兰河口、拉林河口自然保护区内和白鱼泡国家湿地公园等地退耕还湿达200余公顷。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建成后,加大执法保护力度,在哈尔滨江段形成一处长约60公里、水面面积达240平方公里的人工湖,退耕还湿面积达8000公顷。一系列林业生态建设举措促进哈尔滨林业生态功能跃升,退化天然林生态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调控恢复、森林资源天空地面一体化监测等难点一一突破。目前,松江湿地旅游体系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冬观冰雪、夏赏湿地”已成为哈尔滨独具特色的旅游标配。

  发展 绷紧绿色这根弦

  数十年的采伐曾让林区人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木材就是资源,离开木材就没有了依托。然而,现在到改变的时候了。林区特色产业、替代产业和接续产业成为能让职工群众端得住的饭碗。

  机器的轰鸣声如同一曲催人奋进的战歌,干劲十足的职工乐业忙碌,一堆堆煤泥被铲车装进机器,经原料粉碎加工、细化配比拌料、压模成型、晾晒风干等工序,变成了一块块优质的蜂窝煤,蓄势待发,准备抢占冬季燃煤市场。

  木材停伐后,柴河林业局秋皮沟林场积极发展转型替代产业,以停伐后燃料需求为创业经济点,选定低碳环保且前景广阔的蜂窝煤项目进行创业,采取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的方式,将原本废弃的房屋翻修利用,建设蜂窝煤厂,引进现代化生产线,利用网络和外出考察等方式,学习经营管理、生产技术。蜂窝煤厂于7月份投入生产,日生产量达9000块,不仅惠及林区百姓,还解决了转岗职工就业问题,为林场转型发展开辟了致富新路。

  排列有序的钢架大棚内,挂袋木耳从棚顶串成串垂落到地上。不同于摆放在地上种植的木耳,亚布力林业局宝山林场50多栋温室大棚内,密密麻麻的挂袋木耳,透出厚嘟嘟的耳牙,黑白相间非常喜人。

  该林场场长刘忠连告诉记者,林区停伐后,林区经济转型发展势在必行。眼下,林场有54栋节水挂袋大棚,80%的林场职工从事种植木耳。其中春秋连作、小孔单片木耳新技术已走在林区前沿,林场木耳年产量达到2000万袋左右,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黑木耳之乡”和亚布力林区最大的现代化食用菌产业园区,仅此一项宝山林场的人均纯收入就超过了两万元。“不靠伐木砍树,放下斧头锯,林区职工们在新天地里创造财富,更加富足。

  近年来,林区广大职工告别了“一木”独大的产业格局,在林区这片土地上,前所未有地实践着以绿色产业为龙头、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力的发展模式,为林区经济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反哺 绿水青山筑金山

  坐落于闻名遐迩的凤凰山脚下的山河屯林业局凤凰山森林经营所,原是一个木材主伐林场。近年来,他们依托资源地域优势,开发凤凰山生态旅游,组织职工群众或参加旅游管理或开办各式店铺,伐木人摇身一变成为旅游人。

  该所通过党员干部集资建股份制“凤凰山民俗村”旅游景点及党员干部带头开办家庭宾馆等典型引路等方式,积极引导鼓励职工开办家庭旅馆、饭店。由当初的仅有一家,到现在的家庭宾馆168家,饭店、烧烤店等餐饮企业42家,商店、超市等零售网点28家,果蔬采摘园两家。全所1096人端起了旅游“金饭碗”,人均纯收入11200元。

  中秋小长假,柴河林业局生态威虎山游客如织,仙境小九寨、诗画莲花湖风景如诗如画。柴河林业局充分发挥“旅游+”的拉动力和融合力,为林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推动转型发展。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威虎山景区已形成“一湖一路一园两线三区”四季旅游线路。柴河林业局创新景区管理,景区所有项目全部由林业局转型单位、转岗人员经营,仅威虎山九寨景区就直接转岗近600人,间接拉动就业1300多人,旅游年产值突破亿元。

  生态造就旅游发展,旅游活化生态建设。多年来休整一新的绿色生态,迸发出勃勃生机,吸引全国各地的游人慕名而来,以生态游为产业的本地林业产业异军突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绿水青山,哈尔滨市林业产业建设蒸蒸日上,围绕着“借外资力、打有机牌,走工业路、发旅游财”的工作思路,林业总产值实现连续攀升,由2012年的160亿元飙升为2015年的33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实现全社会林业总产值450亿元,林区职工家庭人均收入突破两万元。

  积累、沉淀、磨砺、蜕变……林业产业转型在创新中飞跃,从量的累积向质的突变,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全面提升,托举着绿色行业,使林业攻坚发展的增长动力不断生成,开启哈尔滨市林下经济产业绿色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