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攻坚战”绘就“绿色大庆”

24.06.2015  17:35

  日前,省委书记王宪魁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时强调,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努力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龙江。

  与国内外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大庆自然禀赋不佳,生态基础脆弱。为加速城市生态化转型、谋求可持续发展,2002年,大庆市提出力争用15年时间实现生态市建设目标。

  2014年12月,省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大庆市创建省级生态市工作进行技术核查及考核验收,一致认为大庆市生态市创建工作理念超前、务实创新,引领示范作用明显;领导重视、组织有力,创建工作机制健全;地企共建、城乡同标,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人居环境全面优化;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全市经济健康发展。2015年1月,大庆市成为全省首家省级生态市。

  按照“自然、生态、现代、宜居”的理念,大庆聘请名院、名家科学论证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等5个基础性规划,科学编制生态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40多个专项规划,快速启动《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响生态市建设“攻坚战”。

  实施了长达10年的“堵西北风口”大会战,昔日“沙进人退”的“西北风口”,变成风景如画的“西北绿洲”。草原全部禁牧,累计治理“三化”草原115万亩,畜禽养殖实行“三进三退”、人畜分离,草原生态持续改善。建成5000多公顷的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对黎明河及滨州湖等40多处景观实施综合治理,昔日臭水泡变成风景秀丽的生态公园。先后建立肇源沿江湿地等16个自然保护区、50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以上。实施龙凤湿地、沿江湿地环境治理,累计补水10多亿立方米。

  大庆油田建有184座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296万立方米,每年4亿吨含油污水零排放;建有14座油田伴生气回收处理装置,年回收油田伴生气20亿立方米。实施重点节能工程26项、治污工程30个,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下降到3.4千克/万元,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下降到1.2千克/万元,单位GDP能耗下降到1.1吨标煤/万元。百区改造、百园建设、百湖治理工程逐年推进,植树、复草、治水、净气、降噪“五大工程”持续深化,先后建成11座生活污水处理厂、1座污泥处理厂、1座医疗废物处理厂、8座生活垃圾处理场、32座垃圾中转站,处理能力150吨/日的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启动建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93%,主城区内70%生活垃圾实现中转压缩、密闭运输,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7%。城区年均义务植树1000万株,农村年均人工造林15万亩以上,荣获全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突出贡献奖。建成特色生态园93个、各类广场25个,2013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5平方米。全面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强力推进污染减排,持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40万居民用上清洁的管道天然气,百家污染企业、3000多家油烟噪声扰民的餐饮娱乐业被限期治理,近3000台燃煤小锅炉被依法取缔。让胡路区、杜尔伯特县率先创建全省首个生态区、生态县,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区标准,全市省级生态县区创建比例达77.8%。在全省率先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工程,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水平。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始终是大庆发展的主流,石油为基础,石化为主导,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服务业为支柱的“1+5”产业格局逐步形成。全市有机、绿色农产品种植面积600万亩,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达2000多亿元。已获核准风电场项目26个、建成8个、在建12个,总装机容量130万千瓦。开发地热井102口,建成大型沼气工程6处、中小型沼气工程150座、户用沼气池近4万个,年供气1500多万立方米。

  以绿为底色、以水为特色、以净为本色,生态文化魅力深厚。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相继建立,成为市民感知自然、分享环保成果的基地和平台。舞剧《鹤鸣湖》、话剧《大湿地》分别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金狮奖,诠释了大庆人珍惜生命、呵护自然的行为规范。生态环境保护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乡村,形成人人关注生态、人人参与环保的社会风尚,公众对环境满意率达90%以上。(作者: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