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需要“内外兼修”

09.06.2015  13:10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美丽乡村”已成热词。建设美丽乡村不只是呼应中央战略的施政亮点,更是为群众谋福祉、为子孙计长远的民心工程;不仅需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更应软硬结合、内外兼修,实现外在美与内涵美的统一。

  罗山县共有303个村,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风景。美丽乡村建设如果搞“一刀切”,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因此,我们立足既有条件,统筹考虑具体村庄的地理位置、基础条件、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等因素,将之划分为环境整治型、清洁家园型、美丽乡村型、旅游目的地型等4类,精心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保持干净整洁的村貌,是美丽乡村的起点。我们不搞大拆大建,从最基础的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河沟清理、道路硬化、村庄美化入手进行环境整治,一方面做好基础设施的“加法”,一方面做好污水、垃圾处理的“减法”。县财政不断加大“以奖代补”力度,近两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并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做到资金集中投放,各炒一道菜、共办一桌席;同时,积极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实行“谁投入、谁受益”,让好项目不为钱发愁。

  守护浸润乡愁的村韵,才能避免“千村一面”。一座青山、一塘清水、几棵古树、几幢老屋、一种手艺或是一段传说,往往就是一个村庄的独特符号。我们注重保护这些生动鲜活的乡村符号元素,努力挖掘乡土文化根脉,突出一座村庄的个性。通过建设与保护,涌现出像“红色故里·古风何冲”“观鸟圣地·水岸董桥”“画里老家·水美鱼台”“湖光山色·关隘九里”等一批特色乡村,乡村韵味日渐浓厚。

  涵养淳朴向上的民风,是美丽乡村的重要内涵。在党建先进村、平安村、文明村等创评活动的基础上,延伸开展文明户评选、道德模范巡讲、小手拉大手等活动,积极培育遵纪守法、讲信修睦的良好风尚。此外,在村文化广场、村口、宣传墙、池塘边等地方,以文字、村标、水彩墙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书写村规民约、三字经以及四时农谚,达到纯净心灵、凝聚人心的效果。

  做强富民安民的产业,才有持续的原动力。作为农业大县,我们根据乡村特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致力于把农村建得美,也经营美。南部山区,依托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中北部平原地带,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将土地流转与体验、采摘、观光农业相结合,达到村美民富的双赢。如今,一个占地6.1万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入驻企业9家,可带动3.2万户农民致富,成为罗山北部平原美丽乡村建设的火车头。

  炊烟、鸡鸣,小桥、农家,池塘、垂柳……今天,罗山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一砖一瓦浸润着恬淡古朴的气息,乡村旅游日益兴旺。基层干部群众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执着干劲打造美丽乡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真知灼见。

  《人民日报》( 2015年06月09日05版)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