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美”并举 趟出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

09.09.2016  22:18

我市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设施完备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服务健全身心美、产业增收致富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六美”目标要求,切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推进力度。

一、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强化顶层设计。把科学编制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总纲,不断强化顶层设计,科学编制规划。一是抓定位、重布局。坚持导向性与操作性相统一,组织编制了《哈尔滨市县域镇村空间布局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126个中心城镇、1200个中心村、3160个自然屯的镇村空间布局。指导各镇村从实际出发,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控详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区分生产区、生活区、休闲区和公共服务中心区。二是提内涵、重生态。在规划中注重传承农耕文化、民族风情,利用村庄原貌、塑造乡村魅力,不搞大拆大建,涌现出了以湿地风光规划建设的道外区民主镇胜利村、以温泉资源规划建设的宾县宾州镇友联村、以民俗风情规划建设的依兰县迎兰乡朝鲜族中原村等一批依托村庄原始风貌、彰显生态内涵的典型示范村。三是展特色、重个性。根据每个中心村的特色和基础,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规划建设具有鲜明个性的精品村和示范村。培育形成了方正县八名村、双城区长产村、木兰县烧锅窝子村、五常市富有村、宾县三合村和尚志市新兴村等一批不拘一格、各具特色的典型示范村。

二、围绕“设施完备生活美”,强化基础建设。以农村生产生活最需要的配套设施为重点,不断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一是重投入、强扶持。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实施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1700多个,集中打造了哈肇、哈同、哈牡、哈五、铁通、哈双等6条公路沿线美丽乡村示范带,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二是立标准、提质量。坚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突出特色,有序推进,有效提高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三是抓基础、重统筹。以道路、饮水、电力、通讯、住房建设项目为重点,不断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拓展延伸。全市农村住房砖瓦化钢木结构比重达到85%,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9941公里,通乡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改造危房27.5万户,解决了6895个村屯、381万人口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9%。

三、围绕“村容整洁环境美”,强化综合整治。把美化村屯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不断完善建管机制,打造生态宜居家园。一是抓宣传、重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以及发放“致农民朋友一封信”、“明白纸”、宣传册、悬挂标语、绘制漫画墙等多种形式,大力普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办法及节能减排常识,营造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建设者、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守护者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建设文明幸福生活的共识。二是强整治、重行动。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集中开展了以“四清”(清垃圾、清杂物、清圈舍、清违建)、“四改”(改房、改厕、改灶、改墙)、“四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和“治五乱”(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已完成了400个村屯的“清改化治”任务,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三是建机制、重长远。探索建立了公共卫生保洁、园林绿化养护、基础设施维护等长效投入机制和门前“三包”、农户轮流管护、社区化管理等长效管理机制,有效避免了以往“重建轻管”或“有人建、没人管”的现象,使农村基础设施维护、环境管护工作常态化。

四、围绕“服务健全身心美”,强化保障体系。多措并举解决事关民生福祉的突出问题,不断加大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覆盖范围。一是建体系、强保障。全市建成村镇学校848所,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建成镇村卫生机构3203个,新农合参合率达99.32%;建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832 个;农村低保覆盖率达到3.96%。二是抓设施、重配套。全市新建村级文化室163个、体育休闲广场129 个、村级卫生室159个。统筹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现电脑、电视、手机的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便民一体化服务;组建益农信息服务站886个,注册农户3万多户,入网企业、合作社达到100 余家。三是抓治理、保稳定。健全治安管理制度,配齐村级综合管理人员,配备警务室等设施,在人口集中居住区和重要地段安装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全市农村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6%,上访案件同比减少了36%。

五、围绕“产业增收致富美”,推进产村融合。充分整合各地生态、资源、政策等优势,大力发展立村主导产业,不断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和造血机能。一是抓整合、促集成。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特色精品种养业。依托山水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了阿城区吉兴村、尚志市青山村、宾县友联村等35个休闲旅游专业村;依托传统生产优势,培育壮大了道外区城子村、双城区长产村、五常市安家村等56个特色种养专业村;依托亲缘地缘优势,重点发展了阿城区红新村、方正县和平村等10 个劳务输出专业村。全市“一品村”总数达到300余个,其中,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达到20个。二是抓主体、强引领。注重发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初步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现代种养企业为骨干,以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4958个,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890万亩,带动农户近60万户、年人均增收近900元。三是抓对接、保增收。鼓励、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以入社参股、订单合作、产销联合、市场对接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培育了以订单反推模式为重点的五常市新庄合作社、以产加销联合模式为代表的方正县骏丰合作社、以入社参股模式为重点的五常市王家屯合作社、以市场对接模式为重点的双城长产合作社等一批合作社典型群体,有效地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375元,增长10.3%。

六、围绕“乡风文明和谐美”,铸造精神家园。注重农民精神家园的塑造和培养。一是强素质、固根基。结合农业农村工作实际培育新型农民,广泛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市场经济理念,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创业本领和致富能力。年均培训致富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1万人以上。二是树新风、提品位。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文明村镇创建”、“文明集市创评”、“农村志愿服务”、“结对帮扶共建”活动。全市各行政村普遍建立了完整的乡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3100余个,全市“十星级文明户”达到3 万多个。三是重传承、增内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注重传承弘扬新乡贤文化,以尚志市长营村张秀林、五常市新庄村刘清泉等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为代表,积极培育新乡贤带头人,通过先进事迹典型,垂范乡里。引导各地以乡情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界成功人士回乡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吸引了五常金福泰有限公司董事长乔文志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来源:农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