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友同住一个街道彼此不知 隔69年再“重逢”
张亦舜的儿子王建新与张彤老人翻看回忆录。安天文摄
记者 巩峥
通讯员 张海涛 王霄
在西便门东里社区的家中,90岁高龄的张彤老人双手颤巍巍捧起一张旧照片,潸然泪下。照片中是她失联了半个多世纪的新四军老战友张亦舜。令人唏嘘的是,其实两位老人几十年来同住在西城区广内街道,只是彼此不知,甚至在集体活动中几次擦肩却没能认出。直到不久前社区报报道张彤老人的抗战故事时,刊登了69年前她与张亦舜的合影照,两家人这才得以再续前缘。只是此时张亦舜已去世3年。
一张合影照引出老战友
“张彤阿姨,让我好好看看您。”见到这位69年前与母亲合影的新四军老战士,张亦舜的儿子王建新很是激动,“我代表我妈,问候您来了。”说完,他有些哽咽。
随后,王建新从包里拿出了一张母亲张亦舜的照片,递给张彤说:“这是母亲生前的照片,我专门拿来给您的。”
张彤接过这张两寸黑白的证件照,放在台灯下细看。“就是这个样子,五官轮廓都没怎么变,就是老了些。”对于张亦舜的模样,她的印象还停留在69年前那张合影上。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彤和王建新的母亲张亦舜,同在党为华中解放区培育革命干部的华中建设大学组织科工作。1946年1月,华中建大组织科全体同志合影留念。照片中,张亦舜侧身坐在张彤左侧,手挽着张彤的左臂。整张照片中,她是唯一一个这么坐着的人。
“拍这张照片时,正值抗日战争胜利次年。当时妈妈怀上了大哥,已有三四个月的身孕,所以才侧身坐。我大哥对这张照片印象太深了,他常说他也在这张照片里。”王建新说。
当时年轻的张彤,并不知道张亦舜有孕在身。只记得每天早上的出操,很少看见她参加。
“她比我年长几岁,革命工作经验丰富,待人热情,为人正直爽朗,是我们的老大姐。我那时候21岁,她很照顾我。”张彤说。
1946年,张彤随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彭康去了山东大学。同年5月,张亦舜随部队也北上山东,之后调到华中银行工作。从此二人便失去联系。
再次同台擦肩而过
新中国成立后,两人都先后调到北京。张亦舜住在康乐里,张彤在相距不到3公里的西便门东里社区。几十年来,两人不曾相遇。甚至在1979年,两人曾经同台演出,却彼此不知道。
张彤和张亦舜都曾是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成员。1979年10月,她俩在人民大会堂共同为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庆典献唱。在这400多人的合唱队中,她们却未能碰面。但两人的身影,又一次被记录在了同一张照片里。
“我这里有合影,你看这就是当时我们合唱队的全体人员,你妈妈肯定在里面。”这张400多人合影的照片,张彤打算送给王建新留作纪念。
王建新是第一次见这张合影,虽然知道父母都曾是新四军合唱团成员,但记忆中家中未留下相关影像资料。合影上人很多,难以分辨容貌。但得到这张合影,王建新还是很惊喜。
而张彤也万万没想到,这位多年未联系上的老战友,曾再次站在离自己不到50米处合影。只不过这次,二人没有手挽着手……
读报偶得再续前缘
多次擦肩,张亦舜都未能发现张彤。然而如今,她的儿子却因一份社区报纸,找到了这位与她失联69年的老战友。
不久前的一天下午,张亦舜的大儿子王继荣在公交车上,翻开了从报箱里拿到的社区报纸。在第五版张彤口述抗战史的报道中,他意外发现了一张他再熟悉不过的照片。“我当时太激动了,这是我妈妈怀着我的时候照的。我刚开始还以为是妹妹用母亲的照片投稿呢。后来才发现是另外一位有相同照片的张彤阿姨的自述,她是妈妈的战友。我赶紧联系弟弟妹妹,让他们设法与张彤阿姨取得联系。”
接到哥哥的委托,王建新找到了街道办事处,在社区报编辑部留下便条。记者看到留言后,立即给王建新回了信儿。在征求张彤老人同意后,安排了这次会面。
王建新说,母亲生前特别珍惜与新四军战友的情谊。在母亲的书柜里,珍藏了全套记录新四军老战士回忆录文章的书籍《铁流》,共22本。王建新指着母亲房间里放满了一层书的书架说:“我母亲生前就是这么摆的,她经常翻阅,可见她对新四军的感情。”
此外,在张亦舜的通讯录中,她还特别记录、标识了另外8位新四军老战友的联系方式。
战友情谊穿越时代
除了对战友的情深,张彤和她那一代人,对战友的孩子也是特别亲。
“我们老一辈参加革命的人,对战友和下一代,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情感,就是自来亲。有时候想起革命时期都不禁落泪,所以看见他们就像见到老战友,特别激动。”回忆起这份特殊的情谊,张彤老人眼眶泛红地说。
在临走前,王建新给张彤老人写下了联系方式,“张彤阿姨,这是我妈妈家的住址和电话,我们几个孩子时常回去。这是我姐姐的电话,这是我哥哥的,这是我在美国的联系方式和地址。”王建新指着字条说。张彤点头连声说“好”。
走到门口,王建新不知怎样告别,他与年迈的张彤紧紧拥抱,就像抱着自己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