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里人喜欢买,让老百姓愿意干——黑龙江“土改第一村”老支书的“供给侧新经”

10.01.2017  14:02

  新华社哈尔滨1月9日电题:让城里喜欢买,让老百姓愿意干——黑龙江“土改第一村”老支书的“供给侧新经

  新华社记者 王春雨 、马晓成

  早上6点多,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36年来坚持不变的晨会上,老支书张宝金道出了新年的新变化。

  “守着老路没出路。”张宝金的话掷地有声,“要做消费者喜欢买的产品,上老百姓愿意干的产业。

  76岁的张宝金是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元宝村是小说《暴风骤雨》的原型地,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早掀起土地改革的地方。从那时起,这里的人就和改革紧紧联系在一起。

  对于周边的十里八村来说,元宝村有“三宝”:一是老支书张宝金,他带领群众把昔日的“光腚屯”变成远近闻名的亿元村;二是村级铅笔产业园,全村有铅笔、铅笔板企业28家,铅笔板产量占全国的60%,铅笔产量约占全国1/4;三是玉米产量高,元宝村科学种田一直走在全市前列。

  但受国际市场和国内政策调整影响,铅笔市场不景气、玉米价格下跌,昔日的“两宝”面临巨大挑战,张宝金这“一宝”还灵不灵,乡亲们充满期待。

  张宝金也急,但他知道,凡事都要掏腰窝(找窍门)。走市场、访企业,他带着乡亲们刨根问底找原因,想对策。

  东南亚的铅笔工人月工资仅相当我国的1/9,再拼价格还有啥优势?“大苞米”价格短期起不来,咱这黑土地能不能种高品质农产品?张宝金觉得,到改变的时候了。

  “市场不是你有啥就接受啥,得看消费者需要啥,咱能生产啥,这就是元宝村的供给侧改革。”张宝金说。

  在张宝金的发动下,村集体的铅笔企业带头,逐步放弃低端市场,向高端精品以及报纸卷笔等绿色新品转变。

  村集体企业、哈尔滨元宝山制笔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宪臣说:“以前日产铅笔100万支,但每支利润才2厘,改革后日产40万支,每支利润1角多。

  侍弄了一辈子土地的张宝金,对农业转型更有底气。早在去年初,他就在村里推行旱田改水田,并尝试种植口感好、价格高的稻花香四号水稻。

  村民郇金德是元宝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试种了8亩稻花香四号。

  “你闻闻这香味,你看看这米粒长度,就是不一样。”郇金德在厨房里的米袋子里抓起一把稻米对记者说:“米质好,不出村就全被订光了,每亩比别的品种多卖700元。

  看出了效益,村民们也动了心。但张宝金考虑的还“远一步”,稻花香四号种得多了,能不能卖出去?

  为此,张宝金盯了上“土改第一村”的旅游招牌,通过发展旅游聚人气,再营销村里的优质农产品。

  张宝金说,咱这不仅有暴风骤雨纪念馆,还有种了70多种树的万亩生态林,有可观光的铅笔工业园。家长领着孩子来了,认认树苗、看看铅笔是咋做出来的、近距离接触土改红色文化,相信会有吸引力。

  铅笔厂调整战略初步形成,暴风骤雨纪念馆正在翻修改建,村里第一家农家乐也挂牌营业。不过张宝金并没有闲下来,稻田里的田埂能不能种绿色有机大豆,村里能不能建稻米加工厂,“韩老六”大院咋建有特色……新的蓝图仍在谋划。

  总有人向张宝金讨教“窍门”,凭啥你总能“踩在点儿上”?张宝金说,就是学好用好党的方针政策,讲科学、踏实肯干,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