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机制不改金牌还是吃香

27.01.2015  17:30

  要想改变“金牌至上”的政绩观,关键问题就在于改变相应的考核机制,个别官员之所以对金牌情有独钟,也是因为它代表着很现实的利益。

  26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中共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明确提出,“对全运会等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只公布比赛成绩榜,不再分别公布各省区市的金牌、奖牌和总分排名。”

  很明显,此举针对的就是“金牌至上”的错误政绩观,因为这种功利化的政策导向扭曲了以发展体育事业增强国民体质的初衷。关键的问题在于,唯GDP也好,唯金牌也罢,每一种政绩观背后,其实都是考核机制在发挥作用。因此,不仅要取消明面上的金牌榜,更要建立起一整套以全民体育为核心的考核机制。

  众所周知,全民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联系密切,在“金牌至上”的导向之下,相关部门很容易把两者割裂开来,并把资金和精力倾向后者。于是,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在专业运动员摘金夺银的同时,整体性的国民体质却长期止步甚至滑坡。要知道,“发展体育事业”为的是“增强人民体质”,金牌数量只不过是反映全民体育水平的一项指标。过分看重奖牌甚至把夺金当成目的,显然是本末倒置。

  要想改变“金牌至上”的政绩观,关键问题就在于改变相应的考核机制,个别官员之所以对金牌情有独钟,也是因为它代表着很现实的利益。一地的运动员得了金牌,往往被视作地方体育主管部门的政绩,哪个项目得了金牌,也要记在项目管理部门的“功劳簿”上。去年年底判决的“体育总局官员受贿30万助河南获金牌”一案其实就是个明显的例子——行贿官员要完成上级交给自己的夺金任务。

  由此看来,只要相应的考核还在,各地体育主管部门还是会把工夫下在金牌上,总不能因噎废食把金牌直接取消了吧?于是,现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建立与群众体育发展相适应的全新考核体系,把类似居民体质状况、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等纳入进去,引导主管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到全民体育上。去年国家体育总局所做的抽样调查也显示,近七成的受访者希望“建设与社区(村庄)相配套的公益性体育锻炼场所”,或是“尽可能开放体育锻炼场馆”,这本身就反映出公共体育服务与群众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即便不看什么调查数据,相信人们也能从引发颇多矛盾的广场舞或是挤占城市道路的健走等问题上,看到全民体育存在的诸多不足。尤其现在,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起自身的发展性需求,群众对金牌的认识也越来越理性,“金牌至上”的政绩观就更显得不合时宜了。娄士强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