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模式之一 “榆次模式”做到了 精准培育 贴心帮扶 扶上马送一程
农民培训工作中,打造了以产业导向为基础,以技能提升为核心,以政策扶持为关键,强化全程服务和政策支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跻身为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模式行列。近日,记者走进榆次,探访“榆次模式”。
培育谁——对应产业需要遴选培育对象
榆次区位于晋中盆地北部,共有10个乡镇,272个行政村,耕地72万亩,平川、丘陵、山区各占三分之一;全区总人口64万,其中农业人口26万。
近年来,榆次区立足地级市所在地的区位优势,确立了以“粮、菜、果、牧、花”五大主导产业建设都市休闲农业示范区的目标。
总体上看,榆次区地理区位优越,农业产业特色明显,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足。但是,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很多,从产业方向上看,面临规模数量型向效益质量型、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亟待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从人才支撑上看,面临农民综合素质低、生产效率低、人均收入增速缓慢的窘境;从发展方式上看,品牌市场影响力弱、现代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2012年底,榆次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以推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攻关抓手成为榆次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共识和契机。
2013年初,榆次区开展了适度规模经营户摸底大调查:粮食产业中玉米100亩以上20户,杂粮50亩以上8户;蔬菜产业中露天菜20亩以上6户,拱棚6个以上38户,温室2个以上394户;干鲜果产业种植面积30亩以上23户;养殖业中猪500头以上6户,羊500只以上12户,牛20头以上64户,鸡5000只以上45户;苗木产业种植面积30亩以上14户。
摸清五大主导产业规模经营户的家底后,榆次区以人均收入1.2万元、每户3.6人为基准,确定了户均10万元的选择标准,最终确定了1000户五大产业的规模经营户作为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培育对象。
怎么培育——对应农民需要开展全程服务
“收获可大了。面对面学,手把手教,平时的疑问都能和老师交流,不仅学会如何种地,连怎么卖菜都学到了。”张庆乡西长寿村彭天平初中毕业后,返村搞起了大棚蔬菜种植,2013年参加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为他务农的一个新起点。
精准识别培育对象后,榆次区在培育环节也注重精准和实效。
在培训方式上,按照生产周期技术要求,分产业、分季节、有计划进行培训。将原来一次性集中培训分解为2~4次的应季培训,缩短集中培训时间,增加培训次数,使得培训对象充分了解周期单元内的农事活动。
榆次区农委同志介绍说,在传统技术培训内容的基础上,他们增加法律法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多元化要素,目标是让农民不仅懂技术,还要有创新意识、市场理念。
“重培训,还重培养,榆次区还设立了‘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全程服务模式,这是榆次区的一个重要创新。”晋中市农委主任米立志说。
“做给农民看。”榆次区建设了10个科技示范型基地,10个生态庄园型园区,39个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通过基地与企业的示范效果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种养观念,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运用。
“带着农民干。”2014年,榆次区引进21个新品种,认定无公害产地1.41万亩。截至目前一村一品省、市级专业村达到185个,占全区农村总数68.01%。
“帮着农民赚。”“什么时候来都是‘绿色通道’。”榆次区驻地的汇隆农产品批发市场总经理郝篆仙说,支持合作社入驻汇隆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商超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推广订单农业,引导辖区龙头德御坊粗粮快饮有限公司组织农户种植绿色无污染杂粮,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培育后怎么办——对应发展需要强化政策支撑
榆次区修文镇郭村镇农民郝利福,是兴榆林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榆城坪种植基地股东之一,通过培训他和十几个农民掌握了双孢菇及花菇的专业技术并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认证后,在市区两级农委支持下,经过相关专家市场论证,引进了花菇的最新品种“灵仙一号”。
在扩规模中,农委等部门又帮助其多渠道筹资,最终形成强有力的资金链,目前该基地占地面积90亩,共投资2000万元,实现了年产食用菌900吨,产值1000万元,目前成为晋中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不仅带动了社员致富,还吸收了100余名周边剩余劳动力。
在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上,榆次区的标准是,申请者的主营业务收入要占到全部收入的60%以上,或者户均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同时生产经营要达到一定规模。从规模效益情况、日常培训情况、实际操作能力、示范带动效应四个环节实行定性、定量相结合评价,最后颁发证书。
正如郝利福的“福利”一样,严格认定之后是真金白银的受益,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认证的农户,凭证书可在金融机构获得5~10万元贴息贷款,对获得新型职业农民经理人,凭证书可在金融机构获得10~20万元的贴息贷款,区政府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担保专项基金为此兜底支撑。
“制定有别于普通农户的新型职业农民独享的指向性政策措施是榆次模式的又一亮点。”山西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薛志省说。
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资金、技术等需求,榆次区制定实施了五大类、十个单项惠农政策,涵盖土地流转、设施改善、经融信贷、素质提升等产业发展所需的各个方面,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体系构架,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根本性的支撑。
如对获得资格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先获得土地使用权、优先参加区级以上评选奖励、优先获得政策扶持;对规模经营新型职业农民,不再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符合条件直接实行备案制;新型职业农民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和商标注册等,政府实行定额补贴或奖励等等。
这一政策导向的结果是,将“要农民学”变成了“农民要学”,也最大化激发了五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活力——2013年以来,榆次区粮食、蔬菜、干鲜果、畜牧、苗木产业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实现了体质增效,连续被评为山西省粮食生产大县、蔬菜生产基地县、优质水果生产基地。2014年榆次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28元。全区种养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1198个,全区入社农户12048户。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在新型职业)
扶上马送一程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榆次模式”之所以受到当地农民欢迎、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在于它探索建立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制度,形成了以精准培育为导向、以精细管理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保障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作为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模式之一,“榆次模式”带给我们三点启示。
以精准培育为导向。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民素质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手段。如何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需要精准识别培育对象并有效满足他们的需求。农民培训是为地方产业服务的,要真正做到“以产业育人才,靠人才强产业”,不仅需要了解产业构成,更需要摸清人员家底。榆次围绕五大主导产业,确定了1000户规模户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再根据他们的产业、规模、素质等开展分门别类的培训。
以精细管理为手段。榆次将认定管理作为衔接教育培训和政策扶持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不是一种准入门槛,不是限制,而是引导。它是将新型职业农民“群体数字”具体到“谁是新型职业农民”的管理过程,是精细管理到“人”的具体手段。更为重要的是,认定管理可以增强教育培训和政策扶持的针对性。通过开展认定,可以分门别类、分层分级研究农民培训需求,提高培育工作效率,也为按不同类型、等级,落实各项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提供了依据。
以政策扶持为保障。正如山西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所言,真金白银服务是榆次模式的一大亮点。只有配套真正具有含金量的扶持政策,才能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吸引力和认可度,才会出现“要农民学”变为“农民要学”的局面,才会有越来越多农民实现学以致富。为此,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组织、人社、发改、财政、金融等部门的支持,把财政补贴资金、示范推广项目、土地流转政策、金融社保支持等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纵观“榆次模式”,如果说精准培育是“扶上马”,那么贴心帮扶就是“送一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运之所系、情之所至,“扶上马,送一程”既是培育理念,也是人文关怀。让我们拿出这份韧劲和情怀,助力新型职业农民走的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