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炒信用”买家或有数万人

11.11.2014  12:15

  新华社记者 方列

  网购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都会参考售卖店铺的信用评级。那些好评多、“星级”高的商家,无疑会聚集更高的人气,签下更多的订单。不过,你能得想到吗?有一些“好评成绩单”可能是被虚构的,甚至本身就是一桩买卖。

  “双十一”即将来临,就在各大购物网站和广大消费者积极准备迎接这场“网络购物狂欢”时,另外也有少数人为牟取不法利益“拼了”。家住杭州的网民小胡这几天很忙,他每天夜以继日地在网上点击购买大量的商品,给不同商家好评。不过,他所参与的每次网络消费都是虚构的,而且,他不用付钱,收到的邮包也都是空的——小胡是一名“炒信”职业买家,他的工作就是通过虚假的网络交易,让电商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信用等级。

  记者采访了解到,仅2013年淘宝网络安全部门查获虚假交易买家账号就达800万家,交易额超过100亿元。

  职业“炒信”买家高峰期日获利约千元

  专门负责监控“炒信”行为的阿里巴巴集团安全部安全运营专员鲍骏介绍,通过虚假的交易信息,买卖者均获得了各自所需的利益:网店主可以随心所欲根据自身的需求发布虚假物品成交的信息从而提高相关物品的销售及店铺的信誉,达到扩大人气、快速叠加信誉积分,使自身产品被购买的概率增加。而职业“炒信”买家,每天只要动动鼠标购买物品,便可获得每笔几元甚至几十元的佣金费用。据统计,高峰时期,一位职业“炒信”买家每天至少可获1000元的佣金。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余伟民告诉记者:“仅2013年,淘宝网络安全部门查获虚假交易卖家就约有120万家,涉及交易约5亿笔,查获虚假交易买家账号有800万家,交易额超过100亿元。职业‘炒信’买家保守统计约数万人。而这仅仅是已发现的冰山一角。”

  灰色产业链呈职业化特点

  浙江省网警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至2013年,互联网购物网络规则发生变更,网络交易平台均加大了对“炒信”等虚假交易的查处力度,但“炒信”灰色产业却没有消失。而且,由于买卖双方虚假交易的巨大需求及高额获利,催生了一个从广告发布到快递乃至交易的产业链,并呈现出职业化、专业化的特点。

  这位负责人说,各个“炒信”组织内部分工明确,有独立的行规、准则。而在虚假交易的各个环节中,上下游行业分工更明确,涉及手机服务商的验证、快递公司甚至欺诈团伙,产业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2014年5月下旬,根据淘宝公司提供的线索,浙江公安机关对江苏盐城人李某组建经营的“零距网商联盟”展开调查。警方介绍,“零距网商联盟”在“炒信”过程中非法获利的途径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每个入会会员缴纳的540元会员费和培训费的收入;二是卖任务点的收入,平台在每笔“炒信”活动中抽取10%的点数,后以每个点5元的价格出售获利;三是帮助别人“炒信”获利,平台帮助他人完成虚假交易获取任务点后再出售;四是销售空包获利,通过代售快递空包的差价获取利益。

  阿里巴巴集团安全部总监贾炯表示,据统计,类似“零距网商联盟”这样的虚假交易平台,在网络上至少有上百家。

  急需填补法律“空隙”

  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副主任王全明认为,目前出现的各类“炒信”平台以营利为目的,明知是虚假信息,仍通过信息网络有偿发布,已经涉嫌非法经营罪。

  “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对‘炒信’类案件以非法经营罪定罪量刑全国尚无判例,希望司法机关能及时出具指导性法律意见。”余伟民说,“同时,随着电子商务日益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在网络上产生的种种违法违规状况,仅仅依靠网购企业自身和公安网警还远远不够,还缺少有针对性的商业管理、执法机构,建议进一步推进网络商务立法和执法体系建设。”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