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要让学生看到“上升”希望
过去一年,职教的事儿真多!
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亲自带队,对全国31个省份展开《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这是职教法实施19年来的第一次。
5月,迎来首个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
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同月,《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出台,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探索行业、企业参与办学。
8月,教育部首次以文件方式公布了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17个地区、165家单位参与试点。同月,《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下发,推动职业院校章程建设,加快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10月,《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颁布,促进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强力推进”是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与会教育厅厅长们对职教工作共同的感受。“文件一个接着一个。”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坦言,“说明过去太缺,以前很多事情就是中职参照中学,高职参照大学。到2015年底,可以说我们职业教育的制度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从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到一大拨政策的密集到来,乐观者看到“职业教育迎来黄金发展期”,而敏锐者则意识到“职业教育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的确,虽然大势向好,但老百姓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需求尚难满足,校企合作往往一头热,“用工荒”和“就业难”时常两头烧。
“提高吸引力”是职教界形成共识的解决方案。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将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编制《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启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所有的努力指向一个方向——让职业教育更有吸引力。
吸引力的提升,离不开社会环境和政策的支持。
如果你是一名奋战在职教一线的教师,可能会感到,过去这一年,要求更高了。
“又要评估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们心里也曾嘀咕。但这次不一样,学校请来专家,给高校“把脉开方”。去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要求逐步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吃了第一只螃蟹”。“学校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给自己‘看病’总不能隐瞒病情。”一位知情者说。
2015年,职校教师的日程表上还有“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互联网+”给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和信息化实训教学等3个项目,近千件参赛作品,让信息化走进更多教师的视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孙善学指出,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打造职业教育的升级版,将成为新的一年重要的职教改革创新领域。
要练就教学的十八般武艺,教师们不仅要“上得了网”,还要“下得了厂”。“专业课教师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2015年,教育部就《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试行)》向社会征求意见,技术前沿、生产实践等职教热词从口头走向了文件。
如果你是一名家长,在过去的一年里,是否也曾考虑过,让孩子靠一技之长立足社会?是否又会担心,选择职教是否真能让孩子拥有美好未来? 事实是最好的答案。
数据显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19个省份、4个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22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标准,生均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和生均公共财政支出不断增长。
免学费和学生资助政策覆盖面扩大。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享受免学费政策,占在校生的91.5%。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的学生享受每年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助学金覆盖率近40%。高等职业学校纳入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高职奖学金覆盖近30%的学生、助学金覆盖25%以上的学生。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到‘上升’的空间和希望。”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传来这样的声音。近年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培养等探索已经开始进行。广东、上海等地出台规划,正使职校生的职业渠道进一步拓宽。
2015年10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出台,引领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国家逐步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这意味着,职校生也能成为拥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级技能人才。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号角已经吹响,尊重劳动、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旋律已经谱就。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重任的职业教育,当抓住机遇,不辱使命。
2016年,我们期待,你的担心更少一些,信心更多一些。(本报首席记者 高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