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管理扎紧制度“笼子”

09.01.2015  11:08

  记者 姜斌

   “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2014年10月,省委书记王宪魁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强调。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培养选拔“好干部”的治本之策。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则是选人用人的基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在省委的重视下,全省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不断加强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网络管理,规范化、透明化的联动管理不仅有效控制了行政成本和财政供养人员增长,同时对于盘活编制资源、充分激发活力、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以及助推龙江经济跨越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源头管理实名制网络管理平台为消除“顽疾”作出有益探索

  超编进人、吃“空饷”、编外用人……这些“顽疾”怎样从源头上解决?

  扎紧制度的“笼子”才是良方。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2008年以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创新管理模式,利用先进的电子政务软件和网络技术,建成了全省统一的实名制网络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全省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联动管理和即时管理,为从源头上解决擅设机构、自定编制、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干部、吃“空饷”等老大难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实名制网络管理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全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数据上亿个指标项的动态管理。平台建成后,全省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和在编人员的信息全部体现在平台上。记者在省编办看到,在管理平台上,每个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信息,编制、职数情况,在职和减少人员,机构职能,台账等都十分清晰,在编人员的自然情况、编制、级别和任职情况等也一目了然。

  据省编办副主任王亚慧介绍,建设实名制网络管理平台,目的是建立集中统一管理新机制,变分散管理为分层制约、变岛状管理为环链管控、变事后监督为提前介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省编办在平台建设之初即把统一管理、联动管理和即时管理的思想融入到技术设计之中,集管理、控制、统计、分析、决策功能于一体,构建“三层三环五系统”:纵向省、市、县编办上下数据贯通的三级联网;横向各级编办、联动部门以及各应用单位环环相连的三环布局;开发实名制管理、统计查询分析、办公自动化、联动管理和政务公开五个系统。同时融合各级编办的数据信息孤岛,设立全省机构编制信息数据总库,每一层的数据变动随时在数据总库中生成,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机构编制数据的动态统计和全省编办的集中统一管理;对各级各类机关事业单位由传统的“纸质编制证”升级为“电子编制证”和“编制通”管理;对各级编办进行网上分级授权,按照各自的权限进行本级机构编制管理,实现落编、减员等日常管理的网上受理和审批;超权限、超编制、超职数等产生的数据无法进入数据总库,总库以外的数据不予承认并进行督查追究,真正实现了“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实名制管理。

  记者了解到,在我省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中,各地的创新能量不断释放,如大兴安岭地区编办借助多功能机构编制自助服务终端设备,自行研发机构编制联动管理功能并成功运用于工作实践;佳木斯编办在人员落编管理流程上,建立了“一表通”;在沟通协调上,建立了一个制度;在进编程序上,规范了一个流程;在编制使用上,统一了一个标准。将机构编制网络管理平台内的机构、编制、人员、规格、职数、经费形式等数据作为人员调配、新增的唯一标准和依据,从而解决了超编进人、超职数或超规格配备干部、混编、混岗等问题。

  联动管理多部门数据共享带来高效和便利省编办综合管理处处长仝延秋对记者说,实名制网络管理平台的建立,充分发挥了机构编制部门在联动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了与组织、财政、人社等多个部门数据共享和管理联动的机制,对联动部门和各应用单位进行分级授权,通过预留网络接口使这些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相应机构编制数据,确保相关工作及时准确,进而共享平台带来的高效和便利。

  记者了解到,在网络平台上,各层级用户根据各自的平台权限进行操作,操作权限体现了用户的行政职权。为此,省编办下发了规范性文件,设置了“红绿灯”违规超限报警机制(网络平台日常运行中,如机构编制数据出现违规,系统将自动亮起“红灯”提示报警,如:超出核定编制进人,超出核定职数配备干部,已经超编、超职数单位的人员信息修改,重复占编,超出省下达总量分配编制等),从而将政策融入软件系统之中,实现了软件技术手段与编办日常管理制度的融合。

  平台通过“编制通”联动系统授权联动部门登录,进行机构编制数据查询,切实将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管理、领导干部配备、财政预算管理、个人待遇管理等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管理合力。

  联动管理带来的便利和高效是显而易见的。省财政厅预算编审中心副主任李建国对多个部门数据共享后带来的工作改变深有感慨,他对记者说:“省财政接入机构编制实名制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后,各单位编报预算时不必重复申报相关信息,减轻了工作量,财政审核工作量也相应减轻;机构编制部门对平台信息进行动态维护,保证了落编信息的准确,也有效防止了‘吃空饷’问题。”

  省人社厅人才流动开发处副处长鲍炳文对此有同感:“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的编制实名制管理平台,促进了人员调配等与编制实名制管理的联动,不仅有效弥补了传统的人事管理手段和程序上存在的不足、漏洞,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技术环节上,打破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使信息更畅通,实现了信息联动资源共享。省编办还为我们配发了‘编制通’,相关工作人员可随时调阅信息,方便快捷高效。”

  据悉,省委组织部的干部提拔使用、处级干部备案等项工作等等,都以这个平台的机构、编制、职数和实有人员数据作为重要依据。各联动部门置身于同一个管理平台,从而把编制管理、人员管理、经费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形成了政务管理上的合力。

  机构编制联动管理在各地也不断取得新突破。据大兴安岭地区编办负责人介绍,地区编委办的机构编制自助终端设备以多层次、全覆盖、无盲点的自动服务布局,初步实现了以机构编制信息查询、机构编制事项审批为主导,特别是与组织、人社、财政部门实现了机构编制联动管理兼顾通知公告、政务公开、办公系统、便民服务、快速查询、宣传推介等多项功能。同时发挥机构编制管理“龙头”作用,统筹推进工资联动审批;发挥核编控职前置作用,统筹推进编制职数联动管理;发挥纪检监察保障作用,统筹推进违规违纪事件的联动查处。

  网络实名制管理促进了机构编制管理由手工作业方式向现代电子政务的转变、由封闭粗放向透明高效的转变、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的转变、由静态管理向实时动态管理的转变、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规范管理的转变,将编办系统“管住管好机构编制”的责任落在了实处。

   科学管理提高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法制化水平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几年来,省编办利用平台对全省各级机关事业单位重复占编、死亡占编和60周岁以上应减未减等人员进行了多次专项清理,节约了大量财政资金。而且实现了对市(地)、县(市、区)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有效遏制了违规设立机构、超编制、超职数等机构编制违规问题,提高了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水平。2012年,经省领导批准、发改委立项,平台进行了升级改造,由互联网转换为省委政务内网,提升了网络安全和应用功能。

  目前,我省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在全国走在前列,既建立了平台这个先进的管理手段,又健全了实名制管理政策这个制度保障,通过平台及相关配套文件进行编制总量控制,利用平台对重复占编、应减不减及“吃空饷”人员进行清理,与组织、财政及人社部门协调配合,互利共赢,形成了综合约束机制和管理合力。为此,中央编办在我省召开现场会,中央编办副主任王峰提出,实名制网络管理提高了机构编制的权威性、实用性、有效性,强化了机构编制部门的突出地位,实现了多部门的信息共享,是互利共赢的管理手段。黑龙江编办的平台,为今后中央编办实现全国机构编制部门联网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平台建成以来,全国二十余个省市自治区编办到黑龙江学习经验,部分省份直接套用我省管理模式进行实名制管理,为中央编办实行全国联网统一的实名制管理作出了突出贡献。管理平台也成为节约财政资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管理手段。平台机构沿革和人员履历功能能够记录机构及人员变化,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提供有效工具。平台开通以来,省编办还不断挖掘系统应用空间,促进有关工作制度和政策尽快“网络变现”。如:通过建立“退休名册”清理了60周岁以上应减未减人员占编问题,有效遏止了“吃空饷”问题。平台功能的不断强化,大大提升了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完善并丰富了网络平台的管理手段。为便于社会和群众监督,通过省编办门户网站还开通了机构编制公开系统,设立12310举报电话,2014年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14件机构编制违规案件进行了专项受理查办,收到良好社会效果。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