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馒头找“石头”
孙佳岩 黑龙江日报记者谭迎春
身着迷彩服,肩挎地质包,手拿地质锤,脚踏雨靴子,一年中有半年时间钻深山穿密林,风餐露宿,地勘队员用青春和热血、学识和智慧在莽莽的大小兴安岭深处寻找沉睡的“地下宝藏”。
10月7日,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凌晨5点半,天刚蒙蒙亮,记者来到了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701队第一项目部驻地——伊春市汤旺河区一个居民小区的两间毛坯房,和要赶赴钻探现场作业的地勘队员一起吃过面条、烧饼等简单的早餐便准备启程。出发前,项目负责人宋晓伟给队员们布置了一天的任务,强调了注意事项等,10多名年轻的地勘队员登车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当天,伊春的气温降到零下,前两天下的雪仍然积留在道路两旁。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因路况无法再驱车前行,大家弃车换上水靴,徒步在坑洼的山路间又行进了半个小时,终于来到了嘉荫异常查证区2015化探异常查证的一个施工现场。远远地看见树林深处一台钻机高高地耸立,我们攀树木过水沟来到钻井台,看到三名已穿上棉服的地勘队员正忙着拆卸钻头取岩芯。钻井台下面不远处树林里有一个电饭锅,队员们用它煮方便面,就着包里背来的馒头,午餐晚餐就地解决了。“苦不苦啊?”“我一上班就是钻探工,干了30年了,习惯了。”机长吴凤春淡淡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在机台的另一边,记者看到旁边放着一长溜排放整齐写着标签的岩芯,去年刚刚从事钻探工作的王佳琦正拿着标本向师傅请教,记者也随手拿起一块标本,用放大镜可以清晰地看到岩石中的金属矿物。
常年的野外勘查工作,让年仅33岁项目负责人宋晓伟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成熟得多。他说,这台钻机钻孔的位置是在去年槽探工作的基础上设计的,目前已经钻进60多米,预计可达到设计要求的300米,此地已初步发现一条钼矿化蚀变带和一条银、铅矿化蚀变带,依据地质成矿条件、物化探异常特征,本区有望找到钼多金属矿床。宋晓伟说,他们每天的一项工作就是对从地下钻取出的岩芯进行取样和登记,把样品背到驻地。项目部驻地也是队员们的工作室,每天晚上他们要进行样品整理、资料整理,还要准备第二天的工作,起五更爬半夜抢进度,确保如期完成生产任务。
“地质勘查野外工作很艰辛。”701队队长程飞说,没有惊心动魄,工作是平平淡淡甚至是寂寞的,与山林为伍,与野兽为伴,这是地勘队员无悔的选择。701队承担了9个省里三年专项地质勘查项目,100多名地质队员一年中最好的季节都奋战在野外施工现场。“长期工作在荒山野岭,单调的生活、艰苦的环境,年轻的地勘队员难免会在情绪上产生波动,在管理人性化的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同步跟进。”701队党委书记李玉民说,针对项目部野外工作的具体特点,701队把支部建在项目组,每月不定期地开展2-3次集中学习,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队,磨砺出团队协作、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的思想品格和坚强意志,在深山老林中艰苦作业,用地质锤唤醒沉睡的“地下宝藏”。
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副局长闫镇海说,省委省政府实施“三年地质找矿专项行动”是一项政治任务,有色局组建了专门的“一号工程办公室”,“三年专项”给地勘单位提供了展现自己的大舞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近两年,有色金属地勘局已开展56项省级财政出资项目,至少有双鸭山市西沟石墨矿普查、七台河市泥鳅河石墨矿普查等3个以上的项目可能有很好的发现,前景可期。有色局将以项目目前取得的成果为契机,借三年专项的东风,力争取得更大的找矿突破,释放资源活力,助力龙江经济腾飞。
据悉,在全国地勘投资普遍减少的情况下,省政府计划拿出26.759亿元,安排地质勘查项目220个,从2015年开始启动地质勘查三年专项行动。今年既是勘查成果“初步显现年”,又是专项实施的“质量建设年”。
(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