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一个都不能少”
王海江 黑龙江日报记者 张桂英
孙广权做梦也没想到,小小的榛子,不仅让他摘了“贫帽”,还圆了他的“新房梦”。这事儿,还得从六年前说起——
那时,孙广权是桦南县石头河子镇八一村有名的“穷户”,小时候因为脚伤留下了终身残疾,劳动能力受到了影响,一家三口仅靠种地为生,年收入不到万元,日子过得十分拮据。2009年村里从辽宁引进了大榛子种植项目,优先扶持贫困户,孙广权也第一次接触上了榛子种植;春去秋来,小苗成树,榛子挂果,孙广权开始见到了回头钱,日子一点点有了起色。随着榛子树渐渐进入旺果期,一棵树一年就能带来不低于50元的收入,再加上卖树苗,到2013年,靠着300多棵榛子树增收的钱,孙广权终于盖上了新房,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想。
在孙广权的贫富变迁之间,他所在的全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重点村、八一村立起了一个富民大项目——政府投入215万元产业化扶贫资金的大榛子基地产业项目,为181户发放大榛子苗木5万株,并铺设农田路、安装铁栅栏,农道桥、灌溉机井、看护房一应俱全。几年间,全村80户贫困户,已有60余户脱贫。
类似八一村这样上百万元的扶贫大项目,在全省数不胜数,构成了“十二五”期间我省扶贫开发的巨大亮点。
据介绍,为确保完成2020年如期脱贫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扶贫系统吹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角,大力度改革,超常规举措,在政策研究、机制创新、责任落实等方面连续打出“组合拳”。仅2015年,省委、省政府就围绕加快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相继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关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8个政策性文件。国家级贫困县、大兴安岭南麓特困片区县、省级贫困县——全省28个贫困县人心思变、人心思富,正用一条条举措、一滴滴汗水,诠释着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彰显出“脱贫致富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心和决心。
在有着6个特困片区县的齐齐哈尔市,记者看到,“脱贫致富同步奔小康”已经被作为全市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把减贫目标与县域经济发展同步推进,把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与创新扶贫同步推进,把提高农民收入与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步推进”,同步推进五大精准扶贫举措——即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扶贫,借鉴经验推进现代农业扶贫,抓住机遇用好金融扶贫,依托优势壮大产业扶贫,做强绿色有机品牌拓展扶贫。全市570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吸纳13.08万贫困户入社,引导贫困农户流转土地425.4万亩,使其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通过流转土地和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坚持“政府牵头抓环境、金融创新做产品”的思路,大力开展土地预期收益权等“四权”抵押工作。仅去年上半年,全市就投放“四权”抵押贷款27.6亿元,有力地支持了贫困户发展生产。
从“漫灌”到“滴灌”、从“概略”到“精准”、从“输血”到“造血”——新形势新变化彻底催生了扶贫模式的创新。
记者从省扶贫办了解到,“十二五”以来,我省立足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断创新扶贫模式,逐步构建起专项、行业、社会扶贫大格局。在扶贫对象识别上,坚持问题导向,确保识别精准。在实施整村脱贫上,由“政府选项、资金平摊、全面实施”向“群众选项、集中力量、分批实施”转变,以专项扶贫资金为引导,整合行业、社会资源,重点解决贫困村基础设施问题,推进一个村,脱贫一个村。在推进产业扶贫中,按照“集中投、规模化、全带动”的产业扶贫原则,提高单体项目标准,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参与合作化经营,为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提供保障。同时,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00万元,在海伦、泰来两个国家级贫困县建立贫困户信贷担保基金,试行免担保、免抵押,开展小额信贷扶贫工作;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00万元,在饶河、海伦开展整县推进贫困村互助金项目,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融资难问题。2015年,全省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42亿元,完成了321个贫困村整村扶贫,直接扶持贫困户近4.5万户;围绕“两牛一猪”及特色种养业,投入资金2.6亿元,在28个贫困县安排了33个产业扶贫项目,直接带动9800户贫困户、3.5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