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生都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航天校友话航天 ——航天校友话航天(上)

24.04.2017  21:00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首个“中国航天日”作出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多年来,我校秉承航天精神,锻造具有哈工大特质的航天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传承哈工大精神的航天人。他们长期战斗在祖国航天事业第一线,为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第二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我们辑录了航天领域担任过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的部分校友谈航天事业的深情话语,借以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

我是个非常幸运的人,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遇到这么好的机遇。我确确实实是随着国家的建设发展,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壮大,在党的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帮助下,不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中的一个。我所做的只是党和国家的需要,党和国家要我去办什么事情,我就老老实实办什么事情。如果说我取得了一点成绩的话,那我的一切荣誉都属于党和国家。搞航天的人,都有这种信念——自己的力量是微小的,航天事业是共同的事业。不是个人,甚至不仅仅是航天核心团队,而是全国的力量,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航天技术的发展在世界上依然很重要。随着国家的发展,同学们在将来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 孙家栋院士


      质量是航天的生命。一枚火箭由几万个零部件组成,任何一个元器件或一段导线稍有质量问题,都可能导致发射失败。航天产品发射失败,个人得失是小事,巨大的财产损失和巨大的政治影响,是任何人也难以弥补回来的。因此我们不仅要身不离箭,而且更要心不离箭。工作时要想着火箭,吃饭时要想着火箭,连睡觉时也必须想着火箭!

搞航天的,就是要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因为航天的特殊性,如果谁降低标准,那就是对事业的极端不负责任。因此,我们总结出了“设计可靠、生产严格、试验充分”这十二字质量方针,“长征二号丁”火箭研制队伍在航天系统内也是一支出了名的“六严”队伍:严格执行上级的各项规定,严格按研制程序办事,严格技术要求,严格地面试验,严格落实行政、技术两条指挥线的岗位责任制,严格全过程质量控制。

——“长征二号丁”“长征四号”运载火箭 总设计师 孙敬良院士


有人问我,搞了这么多年的航天,有没有厌烦过?怎么会呢!我对搞航天津津乐道。支撑我一辈子要干航天事业的动力是我的3个“”。第一个是原始的、朴素的,甚至是幻想的“飞天梦”。第二个是工作以后感到宇宙奥秘无穷,越研究它就越欲罢不能,这便是我的“航天梦”。上了年岁后,我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都有所思考,这便是我的“铸箭强国梦”。就是这3个“”,成了我心中永不泯灭的愿望,支撑我干了40多年的令人提心吊胆的航天。

神箭是我的最爱。在我的心目中,火箭是有生命的。搞火箭几十年,成功失败,什么酸甜苦辣都尝过。载人航天是不败工程,人命关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火箭一旦点火进入发射程序,成败就已经定了,你没法控制它。这一点跟其他行业不同,发射前一定要把工作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当“长二F”火箭把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打入九霄云外时,我当时的心情就像父亲看到了自己成功的儿子一样格外兴奋。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刘竹生院士


刚开始搞空间环境工程研究时,对于所要研究的项目,没有什么资料可以参考,没有专业指导,也不能出国考察,一切都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要靠敢想敢干的精神。面对种种说法,我们并没有因此而产生动摇。不干是最省事的,也是最保险的,可不干的话,我国的航天事业就永远也上不去。所以我们还是要干!就像毛主席说的那样:“艰苦的工作,就像担子,摆在我们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

站在这些大型设备前,尽管拍一拍是金属的,摸一摸是冰凉的,但是总觉得它们像个人,也是有生命的。你要是不好好对待它,将来它准会找你算账。

——KM6总设计师 黄本诚


是党和单位培养了我,让我由一个西北边远地区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国家的有用之才。“金牌火箭”的响亮名头也源于老一辈专家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挑战极限、追求极致是航天人的使命。因此投身火箭研究,必须重视各个系统的每一个细枝末节,设计上和产品质量上绝不能有半点马虎,不能放过任何影响设计质量和生产质量的蛛丝马迹。对于说不清楚的地方宁可停下来调查清楚或通过充分的地面试验进行验证,也不马马虎虎、潦草行事。我经常告诉我的年轻同事: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长征七号”首飞成功,是“八年磨一剑”的结果,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其实我们就是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很多人没有看到我们在研制不顺利或者遇到挫折的时候,心里的压力非常大,有的同事也会默默流眼泪。因为航天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我们总怕自己的工作会影响别人,影响整个型号的研制。

——“长征二号丙”“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总设计师 范瑞祥

 

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世界上虽已小有名气,但在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看到进步,才能树立必胜的信心,才能获取进取的动力;面对差距,才能明确前进的方向,才能明白肩上的责任。探索宇宙奥秘的脚步迈得有多大、看得有多远,依赖于我们的运载火箭技术。未来,我们还要研究更可靠、更经济的运载火箭,继续运载发展之路。

作为一名航天青年,我的梦想就是带领队伍再续金牌火箭新的辉煌,为我们的祖国在实现航天强国的历史征程中贡献力量,圆航天梦、强军梦、中国梦。希望青年学子能够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怀揣梦想,努力前行,将个人的努力和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爱国、勤奋、敬业,志存高远、砥砺前行,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洪刚

航天事业是各行业里自力更生程度最高的。我相信不付出努力就找不到捷径。想到的就一定要去做,而且一定要做好、做到位。这是我在航天科学研究中一直坚守的信念。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取得的。作为一名航天人,我们深知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这将鞭策我们为尽早成为真正的航天强国更加努力拼搏,让中国的航天器载着我们的梦想飞得更稳、更远!

——“嫦娥二号”卫星总设计师 黄江川


我刚参加工作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才刚刚立项,甚至连飞船开几个舱门都还在论证。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时,我负责飞行程序设计,当时我生成注入程序后签字时,紧张得手直发抖,生怕出现纰漏。一次次经历,我们的信心也一次次增强。载人航天工程取得迅猛发展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艰辛付出和无私奉献。

——“天宫二号”总设计师 朱枞鹏

1985年毕业后来到航天系统,正赶上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过去“两弹一星”时代以国防战略用途为主向和平利用空间、全面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为主的转变阶段,中国航天事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当年参加工作成为“航天人”,虽然意味着要到艰苦的三线地区、建设一线去,与戈壁、深山为伴,加入艰苦卓绝、战天斗地的宏伟事业当中,但那时候到航天领域工作是十分光荣的事。这件“光荣的事”,一做就是30余年的时间。

现在我的目标就是让中国的卫星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清”,能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数据指导。未来不断提高中国的资源卫星发展,对于提升大国地位、承担大国责任,为全人类造福意义重大。因此,我们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资源一号”“资源三号”系列卫星 地面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 徐文

作为航天人,最紧张的莫过于亲手研制的卫星随火箭发射升空的那一刻。卫星发射成功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为了保证卫星的运行质量,我和同事们还要在全国各地对卫星进行实地测试比对。“风云一号”B星上天后,我们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待了整整一年;C星、D星测试时,更是跑遍了敦煌、乌鲁木齐、喀什等地。气象卫星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希望将来欧美国家都使用我们国家的卫星,并且夸赞“中国的卫星真牛”,这就是我最大的梦想。

老一代航天人都很朴实,同时也很务实,这种特质在一代代航天人身上传承着,同时也与哈工大人身上的特质惊人地相似,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哈工大与中国航天之间长期形成的紧密联系。希望未来一段时期,哈工大可以延续这种联系,向中国航天事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风云四号”卫星总设计师 董瑶海


航天无小事,现在依然得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严慎细实、万无一失”必须严格执行。做成一件事不容易,不管大事还是小事,真正做好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刚开始做小卫星时工作量大、人手不够还是小事,毫无经验才是大难题。要用自己研制的地面测控系统接收卫星信号、用扩频体制来做卫星遥测遥控,这些工作的挑战性极大,很多事情只能在实践中学习,摸着石头过河。而需要做决定时的难以抉择成了最大的苦恼。

——“创新一号02星、03星”总设计师 梁旭文


实践十三号”卫星可以不受地面条件限制,凭借其快捷组网、高速接入的特点以及低成本优势,解决山区、沙漠、草原、海洋等地方信息传递存在盲区的问题,同时可以实现无缝“动中通”,解决飞机机舱内无法上网、高铁列车上手机信号时断时续、游轮驶离港口后变成信息孤岛等问题。它通过多波束无缝切换配合机载、车载或船载终端的自动跟踪捕获功能,可以为航空、航运、铁路等各类交通工具上的乘客联通世界,彻底改善上网体验。

——“实践十三号”卫星总设计师 刘方


说起来好像是偶然。1984年考研究生之前,正好赶上新中国成立35周年。当时我在学校看了国庆大阅兵直播,看到装备先进的部队威风凛凛地从天安门前通过,当时就想,我要是能够成为航天事业的一员那该多好。其实我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工程师。很小的时候,每当我遥望星空,就情不自禁地做起“航天梦”。上大学时立志献身航天事业已经成为我的理想,而国庆大阅兵的盛况坚定了这一理想。是母校的老师将我引进了航天的大门,让我圆梦航天事业。能够成为我国航天领域的一员,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感到非常幸运和满足。

——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 于登云


16年,交会对接工程之路是一条从白纸开始的创新之路。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不断碰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艰难历程。把理论转化为设计方案难,要把方案变成符合工程应用需求的产品更是难上加难。自从承担任务以来,天天都如履薄冰。我始终记得一句话:“失败就是差一点点成功,成功就是差一点点失败。”16年没有睡好觉,天神对接成功的那一晚,我睡得特别香,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了。交会对接的成功圆了我最难割舍的梦,但这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我国掌握这项关键技术后,能对后续任务起到支撑作用。未来我国要建立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要把中国航天员送上月球,航天人还任重道远。

——中国载人飞船和空间实验室系统 副总设计师 张崇峰

嫦娥三号”完满落月,这是一次完美首秀,是对研制队伍的最好褒奖。母校有很多学子有志于从事航天事业,希望青年学子们首先要有做事业的态度,这是第一位的,要有大的目标,心中装着国家,以此为基础实现个人目标;二是要打好基础,这是体现一个人将来有多大能力的前提;三是要养成严肃、严密、严格的作风,这是航天事业对人才队伍的要求,也是哈工大人身上与生俱来的特质;四是要勇于创新,不断学习,汲取前人的经验;五是要多读书,不要仅仅满足基于网络、手机的浅阅读,而是要重拾经典,不断提升个人的知识层次和思想境界。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 陈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