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航天梦】而今迈步从头越——写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
哈工大报讯(曹喜滨口述 吉星整理)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飞船上天,完成了人类首次太空遨游。4月12日因此成为世界航天日。我一直想着中国也应该有自己的航天日。知道从今年开始,4月24日成为中国航天日后,我特别高兴。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成功发射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意义重大。
由航天日和卫星,我想到了自己25年来投身航天的经历。我本硕博在哈工大学的都是金属材料与工艺系锻压专业。1991年初博士毕业答辩时正赶上首届中俄乌宇航科技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这期间,我校力学专业创始人之一、致力于对俄国际合作活动的张泽华老师负责组织了与俄罗斯萨马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合作举办的中俄宇航师资培训班。因为俄语优势,我被张老师找来帮忙,由此对航天学科和中国航天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博士毕业后,我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选择:投身航天梦,以教师和学员的双重身份去俄罗斯,进入中俄宇航师资班,从零起步,开始长达两年的飞行器专业进修学习。回国后不久,强文义副校长倡议研制小卫星。对于小卫星,当时我们知道得很少,所了解的仅限于书本,没有见过实物。上世纪90年代正值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尤其是“921工程”开始启动,国家做出了一个让所有航天人深受鼓舞的决定:要像当年抓“两弹一星”工程一样,抓载人航天工程。在学校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将研究方向定为卫星总体设计与仿真。
通过深入思考和精心组织,学校于1995年汇聚了一批来自飞行器设计、力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尖端人才,着手开展小卫星研制。同年,国家在北京召开“关于中国研制小卫星”的会议,讨论中国如何发展自己的小卫星。会上,当其他高校和研究院所纷纷表示支持中国发展小卫星时,我校已经拿出了“关于哈工大研制小卫星的具体方案”。1997年,我们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承担了国家“863”计划支持的重大项目“试验一号”小卫星的设计与研制工作。
从2004年开始,学校先后成功抓总研制并发射“试验一号”“试验三号”“快舟一号”“快舟二号”“紫丁香二号”卫星,创下了国内高校研发小卫星五战五捷的纪录,也带动了国内许多高校、科研院所进军卫星领域。对于我校来说,一次又一次飞天圆梦,展现的不仅仅是哈工大在航天领域的研究实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做好航天后备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值得一提的是,“紫丁香二号”从设计到研制再到管控,全都是由我校学生团队来完成的。我想起当年在俄罗斯时,他们就有一个大学生设计局,在教师的指导下做飞机、搭载小卫星等,我们非常羡慕。现在我们也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国家从我们这一代人转行做航天开始,到真正培养专业人才,再到以学生自己动手研制卫星的新模式培养人才,非常不容易。不仅如此,我校还同长春光机所一起参与了国家首颗商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光学成像小卫星“吉林一号光学A星”的自主研发工作,我担任卫星总师。这表明,在国家的航天商业化路上,我们学校又先行了一步。这次的成功对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对提升我校自主创新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从最早仅仅有书本知识,到后来在国内高校中成功发射首颗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再到现在进军绕月编队卫星,哈工大的卫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这个过程很艰难,由此也能看到我们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缩影。我所经历的这25年,正好是中国航天事业是突飞猛进大发展的时期,原来很多不可想像的成果都实现了。比如说卫星这一领域,以前是一个单位上千人围着一颗卫星转,现在则是一个团队在同时做几颗卫星。并且我们学校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研制卫星,这又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我们在航天类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出了一种新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航天梦也是中国梦,航天事业的大发展体现了我们国家在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尤其是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实力方面的飞跃,也证明我们国家强大了。所以我觉得,航天日的设立可以说是中国航天由大变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对实现中国梦,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传播航天文化,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等很有帮助。同时,航天日的设立对我们广大航天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激励。毛泽东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科技进步没有尽头,人类的深空探测才刚刚开始,中国航天梦需要中国所有的航天人一起努力、共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