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黑龙江省绥芬河市绥兴社区居民朱晓晖
14年蜗居车库照顾瘫痪父亲的大孝之女
——记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黑龙江省
绥芬河市绥兴社区居民朱晓晖同志
朱晓晖,女,1972年生,黑龙江省绥芬河市绥兴社区居民。曾荣获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每个人对生命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诠释和抉择,每个人在扑面而来的现实中可能退缩或昂扬,每个人将精神的坚守可以演绎为不同的情节,朱晓晖一人挑起家庭重担,精心照顾弥漫性脑梗的父亲14年,用常人难以承受的磨砺、孝感天下的行动,让人们看到中华美德孝道的力量。
无论如何要让父亲活下去
2002年4月24日上午,朱晓晖的父亲眼球突出在外面,嘴歪着,手不停地抖着,还不停地“啊、啊”大叫着。牡丹江医院告知:“不用留医院了。”牡丹江市到绥芬河市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朱晓晖泪如雨下、恍如隔世,看着父亲那张给了她无数温暖的面孔被痛苦扭曲着,她在心中坚定了信念:一定要让父亲活下去!
患有失忆症的母亲,满大街乱走,弟弟的家庭解体,弟弟照顾乱跑的母亲。妹妹也家庭解体,因乳腺癌做了两次手术。种种境遇让照顾父亲的重任压在了朱晓晖一个人的肩上。一段时间后,丈夫也选择带着孩子离开。
朱晓晖父亲的弥漫性脑梗是最重的一种脑梗了,完全依赖药物治疗是不可能的,况且医院只给开了七天的药。朱晓晖辞去绥芬河日报社的工作,找来医书,细心地研究起了各种药。开始时,朱晓晖把眼光放在了中药上,因为祖上都是中医,对中药知识略有了解,小时候也曾跟在大人身后背着沉重的药箱出去给患者诊治。但是,中成药没有完全适合的,要几种成药配合在一起才能有些效果。药丸没有什么特殊的,怎么看都是一个颜色。药片就不同了,外面那美丽的糖皮或红,或绿,或黄,就因为颜色的变化,也不知道朱晓晖要吃下多少治疗脑梗的药。这次买来的是黄皮的,下次买来是绿皮的,父亲在换颜色时都要让朱晓晖先吃下去,并且等上一个多小时他才吃。
第一次,朱晓晖吃了药后有些晕,于是就坐在椅子上睡着了。这可让父亲很吃惊,父亲那坚决反对吃这瓶药,一问原因,说:“你吃完就闭上了眼睛,我可不能吃这药,要是我吃完醒不过来那就完了。”于是,朱晓晖又倒出来3片药放入嘴里。这次有经验了,她在地上来回地转圈,晕也挺着,不能坐下来,坐下来有可能又睡着了。一个小时的转着,脚和腿都有些酸了,终于父亲同意吃药了,这次才算成功。
时间长了,朱晓晖感觉这不行,得想个法子自己不吃药,万一因为长期的这样尝试而身体不行了怎么办?父亲由谁来管?于是,朱晓晖想到买中药自己煎。朱晓晖买来了医书,一边在灯下读着,一边为父亲壮着胆,因为父亲总认为自己没有多久活头了。
朱晓晖把各种药物的药性研究仔细后,就开始试探着抓药。父亲不相信朱晓晖这个“大夫”抓的药,为了证明这药没有问题,还能治病,朱晓晖当着父亲的面喝下去,父亲一看没有问题,也试探地喝下去,可在喝的时候,眼神还是充满疑惑,眼角流出泪滴,而朱晓晖又要像逼迫孩子吃药的一样,强忍泪水给他喂完药。
她习惯了每天早上三点起来给父亲喂饭、洗脸、擦身体、按摩、洗衣服,又要熬药直到晚上十点睡觉。刚开始喂饭也喂不好,一口快一口慢的,父亲用手就不停地打朱晓晖,朱晓晖身上竟被打出了青紫的斑块。
她的坚持让父亲发出笑声
经过了半年左右的治疗,父亲活下来了。而兜里的十几万元被花得一干二净,还欠下了30多万元的外债。不得已朱晓晖在2003年10月份将唯一的住房卖掉,租住在18平米的车库里。别说给父亲治疗了,就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朱晓晖只好天不亮去龙须沟批发菜市场捡菜,什么菠菜、韭菜,只要能捡到的,就捡回来。吃着做好的菜,父亲总说有些怪味,朱晓晖忍着泪告诉他: “因为我不会做,所以好像有味。”可是,她连这也吃不上,只有拌些盐下饭或一天只吃一顿饭。连续四年,朱晓晖在清晨别人还在梦乡的时候,出去捡菜。渐渐的,邻居们知道了朱晓晖的情况,纷纷伸出了援手,有的做菜时带出一点菜,有的做饭时多放一把米,附近的商店免费给些摘下来的菜帮子或多日卖不出去的散菜,还有些同学和朋友买来些米和油,东挪西凑,勉强把肚子弄饱。而父亲的治疗费用,还是要完全靠借款。
有的人对朱晓晖说,人家得了脑梗、脑血栓打打针,吃吃药,然后溜达溜达就能走了,怎么不领着父亲溜达呢?说起这些,朱晓晖的泪都流干了。开始时,父亲的脸上落个蚊子,他想打都打不着,自己的手都无法触及到脸上,四肢硬硬的。于是,朱晓晖学着各种穴位按摩,每天按摩五六次,每次大约一两个小时,每次都是大汗淋漓的,并且父亲还不停地用手或脚抵抗着朱晓晖的按摩,因为按摩穴位有些疼。过了半年后,父亲终于搀扶着能坐了。
接下来,她便买来了红豆、大白豆,放在一个盆里,让父亲用手捡着大白豆,可父亲要两三个小时捡上来一个,还累得唧唧歪歪的。他因为手指无力,加上眼睛看不准,只好在朱晓晖的哄骗下,无奈地坚持着,有时烦了,就把盆推到了地上。在捡豆的过程中,父亲的眼睛也从原来的外凸着渐渐地归进了眼眶里,后来,朱晓晖把大白豆换成了绿豆,让他更能锻炼手和眼睛的精准度。
每天让他做几次练习提腿,在床上能顺利地提腿可以后,又扶他站在地上,练习抬腿,接着,又改成了扶栏杆练习。每天把父亲背到几百米外的一个中学的门外,让父亲把着学校栏杆移动,可是他怎么也移动不了,还大声地哭喊,气得朱晓晖把他平躺在地上,说:“不锻炼就不要你了。”这句气话被路人听见还报了警,警察还真的来了。朱晓晖经常这样吓唬他,父亲以为警察要把他带走,看见警察来了,他顺从地在地上爬了起来练习。一直到两年后,父亲能扶着栏杆移动了,这让朱晓晖高兴了好一阵子。朱晓晖把18平方米的小屋重新规划一下,卫生间、床、饭桌成了三点一线,父亲就这样开始了自己扶栏挪动锻炼的新生活。
东挪西凑买来了轮椅,朱晓晖爷俩经常能“开车自驾游”了,黄河大桥、新华立交桥、世贸假日酒店公园、中俄自驾游营地、中俄体育公园等等,朱晓晖把脚印留在了那里,也把父亲的笑容留在那里。推着父亲出去溜达的时候,看见“中俄自驾游营地”的牌子,朱晓晖父亲指着大声地念,父亲语言含糊,但他发自心底地笑了。
用感恩的心微笑面对生活
十四年的坚持中,朱晓晖认识到微笑是最好的一剂药,无论在吃饭的时候,还是在外借钱没有借来时,当掏出钥匙开门那一刻,把脸上挤成微笑的样子,打开门,父亲或坐或躺在床上,他一睁开眼看到的是一张快乐的脸。
朱晓晖用微笑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用感恩面对善良帮助她的每一个人。谁家晒晒衣服了,下雨找不到就会来找朱晓晖;谁家的孩子没地方送了,就会一推说“去你朱姨家”;谁家老人找不到了,到朱晓晖家一看,正静静地在椅子上检查血压呢;谁家有租房的要搬走了,房主就告诉把钥匙给朱晓晖。朱晓晖一个同学和邻居的孩子因为学习不好,多次来找朱晓晖解题,朱晓晖总是耐心地讲解,孩子们在这里感受到的是微笑的味道。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了表示谢意,朱晓晖走进军营、社区和学校演讲来和大家分享照顾父亲的故事,在近30场巡讲活动,感动万余人次。她讲着讲着,看见很多人在那默默地抹着眼泪,大家不时地发出热烈的掌声。讲完后,有些人拉着她的手,哭诉着回家一定要好好孝顺父母;有些人一定留下张照片,为了能让孩子看到孝敬父母的模范;更有老人和儿女一起来的,他们在现场就表示以后会和睦相处,老人会体谅子女,子女会尽力照顾老人。
当朱晓晖走向感动中国的颁奖盛典,将感动中国的奖杯举起,她十四年的坚持瞬间得到了升华和绽放,孝感天下的言行传遍祖国的每一方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