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考”怎么打破“一锤定音”

06.06.2016  18:42

A-level证书、学校的推荐和自我推荐,成为录取新生的三大标准。视觉中国图

  记者 王一

   英国高考

  英国高考采用的是累积分制,所以要想考出好成绩,就得在这两年中坚持不懈地学习,绝不是一锤定音。

  明天,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拉开序幕,这场为期2至3天的考试,对考生意义重大,更牵动着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的神经。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国家。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的高校招生体制不断改革,形成了今天“不以分数论英雄”的“证书制”。

  同时,“证书制”打破了“一锤定音”的录取模式,不妨一起看看英国学生的“高考”之路。

   “证书制”注重过程评价

  英国高校招生实施的是“证书制”,与中国的“考试制”不同。前者的特点是,大学不举办入学考试,主要依据学生的中学毕业资格及相应证书认证体系录取新生。

  英国的中小学教育是免费的。中学生在接受5年中学教育后,要参加“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CSE)。GCSE通常要考8-10门课程,由英国教育部门统一命题,在规定的时间全国统考。通过GCSE考试,拿到证书后,就标志着中学教育结束了。

  之后,如果你还想继续深造,可以继续进行两年的免费学习,这段学习就是“大学预科”。被看作英国高考的“普通教育证书高级考试”(A-level考试),就是在“大学预科”的这两年中进行的。

  在“大学预科”,学生们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将来大学本科要攻读的专业,自己选读课程。较好的中学往往会开设20-30门课程供选,课程的种类特别多,必修课程有英语语言、文学、数学、生物、化学、经济等,选修课有古英语、音乐、历史、地理等。比如说,如果将来想攻读建筑,那么在A-level阶段最好选择艺术设计、建筑学、数学、物理等。

  “大学预科”的第一年,你需要从必修课中选择两门课、选修课中选择两门课,完成考试,得到分数后就可以申请大学。因为只读了一年,所以获得的是“预录取通知书”。

  如何把“预录取通知书”变成“录取通知书”?这就要靠第二年的学习了。到了“大学预科”第二年,你需要从第一年选择的四门科目中,再选择你比较擅长的三门,进行考试,如果成绩合格,“预录取通知书”就会自动转化成“正式录取通知书”。

   不让学生们有后悔的选择

  A-level的分数是如何计算的?

  每一门课在两年中共有6次考试,每次考试卷面最高分是100分,6次考试所得的总分就是这门课的最终成绩,并以ABCDEU划分等级,480-600分是A等,而0-239分是U等——字母U,代表的是不及格。

  英国高考采用的是累积分制,所以要想考出好成绩,就得在这两年中坚持不懈地学习,绝不是一锤定音。

  更人性化的规定是,如果学生对自己某门课考试的成绩不满意,还可以选择补考。补考成绩可以完全替代原来的成绩,但是补考的报名费需要自己负担。

  考试后,学生预测自己三门课的A-level成绩,如AAA、ACB、CBD等填报大学申请,一般可以报考六个志愿。在一些国家,无论考前报志愿,还是考后报志愿,只要白纸黑字写下了高考志愿,考生只能听由高校选择。但在英国,如果考生发现A-level考试超水平发挥,考出了比平时高的成绩,可在“升级周”内,选择保留已录取学校的入学资格,再去申请读更好的大学。当地的教育官员介绍说:“这项改革每年能使9000多名学生受益,不以一次考试的结果论英雄,不让学生们有后悔的选择。”

  然而,英国学生想要考进名牌大学也不是很容易。像一些顶尖的大学,A-level成绩必须是全A,如此看来,要想考入最好的大学,也要有“学霸”的劲头才行。

   一项非常郑重的使命

  有了作为高中学业成绩体现的A-level证书,也不代表你能顺利进入心仪的大学。

  A-level证书、学校的推荐和学生的自我推荐,成为英国高校录取本科新生的三大标准。

  学校导师或校长对该学生的评价(即推荐信)对申请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的大学非常看重导师的评估,而导师也把完成一封客观、公正、中肯的推荐信看成自己一项郑重的使命。除了看你为什么想学这个专业外,还会看你有哪些业余爱好,参加了哪些校内外的活动,与同学的人际关系如何。总之,你在学校的点点滴滴,都会成为推荐信的内容。

  牛津、剑桥等顶级大学在录取新生的时候,还会对每一位合格的申请者进行面试,考察学生的综合知识、逻辑分析能力、思维敏捷程度、想象力以及“情商”。面试的题目常常花样百出。如生物科学面试问题:如果你可以拯救热带雨林或珊瑚礁,你会选哪个?地理学面试问题:如果我去你的家乡游玩,你觉得我会对什么感兴趣等。

  牛津大学负责国际事务的希瑟·贝尔博士说,牛津大学的面试,更像是师生之间的谈话式交流。例如物理方面的面试,考官会先进行一些测试,如果学生成功了,测试会不断增加难度,看看学生“到底能走多远”。但当学生被难住了,考官便会开始交流新话题。

  牛津、剑桥的面试反映了英国大学普遍的多元招生标准。在A-level成绩优异的前提下,重视学生思考的能力、社交的能力、应对挑战的能力等等。希瑟·贝尔说,大学总是不断出现新的研究领域、新的观点,牛津大学关注学生在面对新挑战时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招生模式“招考分离”

  英国高校在招生过程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政府更多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招生过程中,英国独立的考试机构和招生机构与高校形成“招考分离”的招生模式,同时为考生提供专业化的招生服务。

  A-level考试由几个考试委员会负责,英国高校不参与其中。学生参加A-level考试获得考试委员会寄出的成绩后,高校再根据申报者的成绩权衡录取。

  伦敦大学学院(UCL)副校长郭正晓认为,无论是申报学校还是组织考试,英国都由独立的专业申请机构和专业考试机构进行,高校只负责自主选择适合本校的学生。这种“招考分离”的方式,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公平性。

  就录取而言,在得到由独立的专门考试委员会寄出的成绩后,考生向专业的申请机构申报,高校根据申报者的成绩通盘权衡后再予以录取。事实上,中间还有严格的监督、审核环节,录取工作也做到一视同仁,并接受舆论和社会的监督。

    ◇链接◇ 

   各国高考制度面面观

   美国:“一年七考”定乾坤

  美国其实并不施行统一的全国大学入学考试,但是对中学生上大学影响最大的考试是“学业能力评估考试”(SAT)和“美国大学测评考试”(ACT)。ACT考试更像一种学科考试,强调考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与中国的高考有相似的地方。

  SAT考试每年要举行7次,考试内容有数学和语文各三个部分,时间为三个小时。虽然听上去也是“高考”的一种,但其实SAT考试的内容与高中教材没有直接的关系,主要是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试题类似于智力题,考试题目也是千奇百怪。比如,请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写个故事:“在多年以后,他想起自己第一次与冰有关的经验……”故事须提及一双袜子、一个纪念碑、一串钥匙、一头家畜和莎翁全集。由于考试内容天马行空,因此在美国一些初中生也常常进入SAT考场,用这些智力题“小试牛刀”。

  美国的高中学制为四年,有的学生从相当于在中国的高一就开始参加SAT的预考。第二年二三月份就会陆续收到大学招生办公室的来信。成绩越好的学生,得到名牌大学的来信越多。到了相当于在中国的高二,大批学生正式开始参加SAT的考试,并同时准备大学的申请。可以说和中国高考相比,美国的高考提前两年就开始了。

   加拿大:没有考分“硬杠杠”

  加拿大的高中生没有“高考”这一概念。但其实加拿大各大学也都有自己的学生选拔制度。

  由于加拿大联邦没有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教育的管理由各省政府负责,这就造成了加拿大中小学教育体制的差别,加拿大的大学对各地学生的录取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加拿大虽然没有考分的“硬杠杠”,却有各大学择优录取的“软杠杠”。

  在加拿大,想入学的人可直接向各个大学提出入学申请。加拿大的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入学标准,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则是学校做决定的最主要的依据。

   日本:国立大学不易上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学历的国家,特别是名牌大学学历,一个人拥有的学历会直接影响到其职业的好坏和薪水高低。这种文化使得日本的考试竞争非常激烈,甚至有“考试地狱”之称。可以说,对日本的学生来说,高考无疑是人生命运的转折点。

  在日本,上大学不难,但是上好大学却很难。日本最好的名牌大学几乎都是国立的。而且,国立大学收费相对低廉。所以,要想上好大学或是中意的大学就要经过激烈的竞争。

  国立大学的考试有两次,第一次考试是每年一月的国家统一考试,称为中心考试,过关后,二三月份还将进行由各个国立大学各自出题的第二次考试。全国考试成绩公布后,各个大学根据当年所有考生的考试成绩,决定有资格参加本校第二次考试的最低分数线。各个大学的考试分为前期和后期。目的就是给考生多提供一次机会,如果前期考不上,后期还可再考。(综合自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参考消息》等)

编辑: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