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河北抗战遗迹寻访录
据新华网石家庄8月30日电 题:用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河北抗战遗迹寻访录
新华社记者王文化、任丽颖
河北抗战在山海关打响第一枪,古老的长城没有防御了侵略者,然而在太行山上、在冀中平原……中国抗日军民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70年过去了,从守军坚持抵抗全部殉国的山海关到五壮士顽强不屈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从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宽城喜峰口到地道战打得日伪军狼狈逃窜的清苑冉庄--记者一路寻访,在昔日血与火的记忆中,感受抗日将士的最后怒吼,感受觉醒民众的齐心呐喊,这声音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回响。
以最后一滴血 为民族争生存
夏日山海关游人如织,附近的长城博物馆里,记录着天下第一关最后一次御侮的过程。1933年1月1日,日军进攻山海关,守军将领何柱国下令坚决抵抗,提出“以最后一滴血,为民族争生存。”
在日军海陆空联合攻击下,营长安德馨说:“日本人要过去,只有在我们的尸体上过!”他和守军两个营官兵全部殉国,1月3日山海关失守。“同年3-5月间,长城喜峰口、古北口、冷口等地,先后发生战事,守军浴血奋战,涌现出一大批誓死抵抗的爱国将士。”承德实验中学长城科考队负责人李焕强说。
喜峰口,当年交通要道已成一湾碧水。1933年3月9日夜29军旅长赵登禹组织大刀队,在这里踏雪夜袭敌营,砍杀数百名敌军,取得了“九一八”以来一场振奋人心的胜利。作曲家麦新闻讯创作了《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在日军强大火力反扑下,29军被迫撤退。宽城县蓝旗地村97岁的刘景万见证了这场烽火,他说,村长刘振达组织村民冒死冲入战场,将29军伤亡将士背下火线并藏于蓝旗地村的二道沟没门山的山洞中。
在古北口长城纪念馆,50岁的讲解员王玉莲在讲述关麟征等部队苦战多日、伤亡惨重情况下依旧坚守关口时眼泪横流,令游客动容。由于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长城沿线均失守。
《长城喜峰口抗战史》作者曹建民说:“长城抗战尽管惨烈,但最终失败,这样华北地区无险可守,一下子暴露在了日军的野心之下。”七七事变后,最终未能阻挡侵略者的铁蹄,1937年11月日军攻抵黄河,在河北,正规战结束,与此同时,八路军挺进敌后。
唤醒反侵略战争的最大力量
深州市榆科镇赵村89岁的于孟江至今仍能唱起当年八路军教他唱的许多抗日歌曲,近来他整理出69首,小学文化程度的他记录的歌词有不少错别字,但几首唱下来,佝偻着腰的他变得神采飞扬。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觉醒的河北人民,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据蠡县文联主席解新占介绍,到1938年春,这个县200多个村有180个建立了抗日救国会,开展地下斗争。
晋察冀边区抗日儿童团开展了不给敌人带路、不告诉敌人藏粮“五不运动”。
今年五一小长假,到清苑冉庄参观的游客每天达上万人。冉庄是冀中地道战不多的遗迹之一,当年冀中的抗日地道达一万多公里,在保护自己、打击敌人中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黄道炫说,在地下挖地道和日本人周旋,如果民众中有反对者、告密者,后果可想而知,但怎样保证大部分人不开口、而且帮助挖地道?还是得靠老百姓真心实意的支持。
万里长城永不倒
在宽城县没门山上有座墓丘,墓牌上写着“国民二十九军阵亡官兵之墓”。多年来,蓝旗地村民自发在清明、春节来烧纸、填土、植树。“不管这里埋的是谁,只要他打日本鬼子,我们就得看守着。”蓝旗地村村主任刘振彪说。
迁西的“喜峰雄关大刀园”内,一口钢筋水泥浇筑的“红缨大刀”横立。大刀园创建人张国华偶然得知29军遗属们无处祭奠在长城抗战中战死的亲人后,将自己的铁矿卖掉,专门建立了“大刀园”,讲述“大刀敢死队”勇士们的故事,也给遗属们提供了一个祭奠牺牲将士的地点。
深州市东安庄村烈士程模的遗孀赵响已经90岁,70年前程模拒绝给日军指认共产党员,被刺刀剖腹,留下即将临产的妻子。日前五世同堂的赵响拿出了当年村民给她的字据:“因程模为村牺牲状极可悯,家有孤寡不忍坐视,经全村表决每月供给小米六十斤,无论村长移于何人,一切照旧绝不辞劳。”
“7月1日星期一。事情总不顺利,天气太热,明天雨后趁凉爽,再去趟民政局。回民支队的抗战烈士们在我们这里安息71年了,他们的‘家’在何方?”这是阜城县纪庄村王志杰的一篇日记,记录着他为1942年牺牲在当地的88名回民支队烈士寻找遗属的行程和感受。他依靠文献资料整理出了56名烈士的名字和职务信息。如今,日记记了两大本,他和父亲接力为烈士守墓已73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