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奉献,我快乐——记七台河市桃北街道花园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于凤

08.10.2014  16:53

  □赵前程 张鹏 何忠丽

  她甘于平凡、乐于奉献,克服家有偏瘫丈夫需要照顾的困难,坚持多年如一日,忘我地工作在社区一线,真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被孤寡老人唤做好女儿,被失学儿童叫做好妈妈,被下岗职工称做好大姐,被社区居民亲切地誉为“小巷总理”,她就是七台河市桃山区桃北街道花园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区主任、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于凤。

   长大了我一定要当父亲一样的好村官

  于凤1972年出生在鸡东县向阳镇古城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姐妹六个,父亲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在于凤童年的记忆里,家里粮食不够吃,柴火也不够烧,可是,于凤的父亲却常常把自家的粮食送给那些地少人多的邻居;还把分给自家的柴火送给村里的五保户;把自家的猪羔子卖钱给急等着看病的村民……父母为这些事时常拌嘴,她也不能理解父亲这样的举动。然而,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她的看法,也让她从小就坚定了关爱他人、奉献他人的想法。

  有一次,父亲病倒了,村里人都来看望,有的拿来换油盐用的鸡蛋,有的拿来过年时没舍得吃的白糖,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挤满了于凤家的小屋,连院子里都站满了人,就连村里啥活不干、谁也说不听的“二溜子”都来到于凤家看望老支书。一位白发苍苍的孤寡老太太眼含热泪地说:“凤儿他爸,你快点好起来,村里人需要你,都离不开你啊!要是没有你,俺老太婆早就见阎王爷去了!

  于凤隐约明白,是父亲的乐善好施,使他赢得了村民们的拥戴。这影响了于凤的一生,多年以后,仍让于凤感念不已。也就从那时起,于凤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梦想的种子:“长大了,一定要当父亲一样的好村官,为老百姓做点好事!

   “只要真心为民办实事,没有过不去的坎

  于凤结婚后,跟随丈夫搬到了七台河兴岗街十委居住,1994年,“热心肠”的她,被小区居民推选为十委居民委主任,圆了她当“村官”的梦想。

  于凤刚当上居民委主任没多久,考验就来了。她所在的十委是矿工居住地,属于“三不管”地带,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有300多户居民因为自来水管道腐烂、断裂长期没水吃,需要到500多米外的市煤矿工房挑水,一桶水挑到家,只剩半桶了。“没水吃哪能行啊,再难也得解决!” 正值寒冬腊月,于凤硬着头皮到矿里水暖科“上访”,从家到矿上来回八公里路,她顶着“大烟炮”连续跑了半个月,鞋都跑开胶了,脚也冻坏了。矿领导被她的诚心和执着感动了,同意重新铺设一条主管线。她又挨家动员居民出钱出力,往自家接新管道,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彻底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吃水难题。

  十委的居民多年不交卫生费,垃圾常年不往外运,夏天垃圾成山,苍蝇乱飞,臭味刺鼻;冬天四处结冰,滑的人都站不住脚,时常有人摔伤,总有车打滑出事儿。1997年初春,于凤多方考察和深思熟虑后,向街道递交了《请命书》,在全市率先提出民办环卫的构想,并在十委搞试点。于凤雇了两台四轮车,领着几个人,起早贪黑地清理垃圾。初春的垃圾冻的硬得像石头,于凤像男人一样抡着大镐刨垃圾,碰到硬处震得虎口发麻,时间一长,手掌磨出了大血泡,吃饭连筷子都拿不住。丈夫心疼她,劝她别干了。可是,倔强的她认准了这个理儿:“只要真心实意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办不成的事!”苦干3个月后,垃圾清运终于见了亮,于凤又趁热打铁召开了“打造新环境、建设新家园”听证会,请社区全体居民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居民们共提出80多条建议,有20多户居民在她的带动下自觉拆除了自家的违章建筑,与其他居民一起修整巷道、栽花种草,使十委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1年,于凤由于工作业绩突出,被任命为花园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2003年,桃山区对社区整合改组,花园社区成立党总支,于凤又被任命为党总支书记、主任。花园社区是全市第一个成立的社区,有3600多户居民、近1万人口,面对这样一个大社区,于凤感到肩上担子的分量。为改善服务条件,于凤先后筹集物资、资金,建成了一个近400平方米的全市一流的服务中心,内设文体活动室、服务大厅、电子超市、心理咨询室、警务室等,配齐配全了现代化办公设备,使为民服务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为丰富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于凤又多方“化缘”,修建了社区图书阅览室、学习室、培训室,配备各类图书8000余册,对社区居民全天开放。先后组建了秧歌队、太极拳队、民乐队、广场舞队等7支群众文化组织。每天早晚社区的楼院、广场、公园吸引成千上万居民锻炼、娱乐。仅2013年,就组织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20多场次,使文明和谐之风吹进了社区大家庭,提升了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既然选择了扎根基层,就要事事想着居民

  服务弱势群体是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于凤常和同事们讲:“本来弱势群体就弱,我们不管,谁来管?我们不帮,谁来帮?

  家住花园社区64岁的姜春荣老人,患有脑血栓、股骨头坏死,行动不便,老伴去世后独自一人生活。了解到老人的情况后,于凤每天都抽空给老人买一些牛奶、蔬菜、水果,闲下来的时候,她还组织社区党员干部、志愿者上门打扫卫生,帮助换洗衣物,老人气色逐渐好了起来,生活也过得特别舒心。看到于凤每天忙里忙外,老人都劝于凤:“姑娘,你一天的事太多了,别总往这跑了,阿姨能照顾自己。”但是,于凤心里总是放不下,为了让老人能得到长期的照顾,于凤利用社区QQ群发布了招募志愿者的信息,现在已经有3名志愿者定期为老人服务,十余名志愿者不定期帮助老人交水电费、买米面,力所能及地处理生活琐事。

  一天,居民杨阿姨找到于凤诉苦:“老头子撇下我不管了,孩子们把我赶出来了,我现在无家可归……”说着说着,老人泪如雨下。杨阿姨所说的老头子是她后找的老伴蔡大爷。原来,几年前,蔡大爷立了一份死后把房子留给前妻的遗嘱。蔡大爷刚过世,他的5个儿女就把继母赶出了家门。面对老人无助的眼神,于凤当即带老人到法院起诉。蔡大爷的五个儿女明里暗里地威胁于凤:“少管闲事,要是敢去作证,打折腿!”面对威胁,于凤没有退缩,她带着社区几位当事人出庭为老人作证,帮助杨阿姨打赢了官司。老人激动得止不住热泪,抱着于凤说:“要是没有你,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你就是俺的亲闺女啊!”黑龙江省电视台《法制在线》、央视《道德与法》栏目对此事做了专题报道。

  在多年的工作中,于凤感到,少数人的帮助对于众多的贫困居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只有建立社区自己的救助体系,才能让更多的贫困居民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市、区民政局的支持下,花园社区成立了全市首家社区慈善超市和党员扶弱济贫捐赠接受站,给每个特贫家庭都办了一张满载浓情厚意的“爱心卡”,社区的工作人员都是爱心使者。自2004年开办以来,已救助贫困居民367户,资助群众3000多人次。协调社区内2个卫生服务中心常年免费为276个低保和9位孤寡老人看病,70岁以上老人免费上门就诊。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凝聚了人心,使社区真正成为众多贫困居民的“主心骨”和“娘家人”。

  “既然选择了扎根基层,就要心中装着居民、事事想着居民、时刻为了居民。”这是于凤写在“民情日记”里的一句话。如今,她的“民情日记”已经积攒了二十几本,上面记载着社区党员情况、贫困户家庭帮扶情况以及社区企业、个体工商业户的经营情况、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社区服务当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走访时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等。

   “我愧对亲人,但从不后悔

  在群众面前,于凤是一个强者,然而,在她坚强的背后,却有一大把的辛酸泪。

  2008年,于凤的丈夫患上了罕见的格林巴利综合症,手脚不好使,大部分肌肉萎缩,家里花光了积蓄,变卖了房子和工厂,也没治好他的病。同年8月份,丈夫又因血栓脱落导致大面积脑梗,造成右侧偏瘫,至今不能说话。于凤咬紧牙关,一边照顾丈夫,一边忙于工作。

  2010年,丈夫再次患病,得了继发性癫痫。有一次发病时身边没人,摔在一堆建筑垃圾上,脸、胳膊、大腿多处严重磕伤,舌头也咬掉了一块。这一次,于凤再也忍不住泪水,她动摇了,她一遍遍地问自己:“丈夫都这样了,还能干了吗?” 当她把心里的想法跟丈夫一说,丈夫使劲地摇头……丈夫太了解她了,她离不开社区,割舍不下这个大家庭。经过认真的考虑,她决定不放弃社区工作,但必须得照顾好丈夫。于是,她一边忙于社区繁杂的事务,一边照顾爱人,一边还要挤时间打零工挣钱还债,每天从早到晚,就像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

  邻居们都知道于凤十分疼自己的儿子,孩子小时候,于凤冬天一针一线织手套,夏天用扇子给儿子扇凉风儿,夜晚起夜时也不忘给儿子盖盖被,儿子和媳妇有事没事就常回家看看,也打电话问候。但是,有谁知道,其实,儿子不是她亲生的。于凤和爱人吴长山结婚时,丈夫带着一个儿子。当时,于凤就承诺:不再要孩子了!知道内情的邻居们都夸于凤心眼好儿,对孩子比亲妈还要亲。

  在社区工作近20年,于凤几乎没有休过星期天,就连母亲脑出血手术住院都没有时间去照顾一下。

  于凤在民情日记中写道:“舍小家为大家,我愧对亲人,对自己的家人照顾得实在太少了、太少了!但我从不后悔!

  于凤,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她用执着与奉献打理着崭新的每一天,擦亮着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丰功伟绩,只有信心、爱心、热心和执著的追求,她在奉献中体会快乐,她用赤诚之心浇铸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努力做群众的贴心人,用辛劳和汗水诠释共产党员的本色。(编辑:李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