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模式”与大学创新精神的缺失
前不久,“铁栏”事件使河北衡水二中名声大噪,近日,记者前往衡水二中探访,发现该校并未受到“护栏事件”的影响,仍像他们著名的邻居衡水中学那样,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考生们正如战士一般,向高考发起最后的冲刺。(6月1日《法制晚报》)
几天前,复旦大学因校庆宣传片“抄袭门”陷入舆论漩涡,论者普遍认为,抄袭虽然有技术上的原因,但从侧面也反映出大学创新精神的缺失。将复旦大学“抄袭门”事件与“衡水模式”参看互证,笔者认为是很有意义的。
“衡水模式”,代表了一种高考竞争中的极端化倾向,它通过最大程度地取消学生自由的天性、抹杀学生个性化特征,以军事化、纪律化、程式化的手段将学生锻造成为千人一面的学习机器,以提升考试分数为最终目的。“衡水模式”虽然是一个极端的特例,但是它代表了现有的教育与高招制度可能会对中小学教育产生的导向与趋势。它让社会直观、清楚地感受到,在中国教育高招体制下,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之压抑与规制将会严重到何种程度。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中学来说,“衡水模式”并非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反而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毫无疑问,“衡水模式”是反个性、反创新、反人性的,在这样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说有什么创新的能力与意识。
回过头来再看复旦“抄袭门”所体现出来的大学创新精神缺失现象。大学的创新精神根源为何?恐怕仍然要回到蔡元培先生在百年前所提出的“兼容并蓄”四个字。所谓“兼容并蓄”,乃是一种对“异质化”的渴求,它不仅要求容纳不同的学科、思维、知识、角度,使其在大学这个知识平台上交融、碰撞、汇通,由此结出与众不同的果实;而且要求容纳不同的个性、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人生理想,使其在大学这个公共空间中相互参照、对比、沟通,由此形成创新所需要的异质化人格与思维形态。所以大学需要兼容并蓄的,不仅仅是不同的学科与知识,还有不同个性、不同人格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也更根本,知识异质性的缺乏容易弥补,而人格异质性的缺失则难以弥补。而这些异质性的人格,在现实的环境下,是由中学输送的,是由教育制度与高招模式塑造与培养的。
但是,现实情况是,“衡水模式”所代表的倾向大行其道,学生被批量锻造为千人一面的学习机器;在现有的教育与高招制度下,在日趋同质化的高招竞争下,学生仍然需要以泯灭个性为代价、抹杀自由为前提,方能获得进入大学的敲门砖。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的兼容并蓄从何谈起,大学的创新活力因何生发?
“衡水模式”与大学创新精神缺失是一个核心问题在两个环节上的显现,一个核心问题,即教育制度及高招模式的问题。两个环节,是教育输入与文化产出这两个环节,“衡水模式”是教育制度及高招模式的问题在教育输入环节中的显现;大学创新精神缺乏,则是教育制度及高招模式的问题在文化产出环节中的显现。可以说,核心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衡水模式”既无法根除,大学创新精神也不会回归。
文/岳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