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习辅导班随处可见 暑假沦为孩子“第三学期”
尽管各地教育部门频频出台“减负令”,但家长和社会培训组织为孩子量身打造的各种“培优班”、“提高班”却只增不减。孩子们的暑假则名存实亡,甚至沦为“第三学期”。
每到暑假,各类社会补习班便大量涌现,从居民小区到街道广场,补习班招生广告几乎随处可见。尽管各地教育部门频频出台“减负令”,但家长和社会培训组织为孩子量身打造的各种“培优班”、“提高班”却只增不减。孩子们的暑假则名存实亡,甚至沦为“第三学期”。
记者了解到,如今,暑期补习班的种类已细分到基础班、提高班、冲刺班、衔接班、实验班、特长班、预科班等,补习的年级已经从高中延伸至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补习内容也由课内学科延伸到了各种“特长”。
孩子们的暑假去哪儿了?暑期培训为何久治不愈?记者深入武汉市各种培训班进行了采访调查。
学生:暑假想放松,就怕开学跟不上
日前,记者来到武汉市青少年宫,整座大楼几乎成为各类培训班的“天堂”。楼下一块大大的广告牌上,各种培训项目一应俱全;招生对象从3岁开始,舞蹈、声乐、器乐、主持、书法等项目,让人眼花缭乱。
“男孩可以健身,女孩可以防身,让你的孩子拥有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只要一个暑假,我们让他(她)变成下一个郎朗。”从江汉路步行街到循礼门地铁口,记者一路走过,竟然收到了一大摞关于暑期培训的传单,有的按照科目收费,有的按照小时计费,不同人数班额和不同老师等级,收费也各不相同。
随意拨通一家培训机构的电话,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不仅有各种特长班、提高班,还针对新升初一、高一的学生开设有暑假衔接班,由省级骨干教师授课,“科目和时间,都和在校学习完全一样”。
记者遇到刚从武昌区中南路一家培训班上完课出来的学生小张,他显得有些疲惫,但表示上午的课“颇有收获”,“平时没学好,正好趁着暑假补一补。本来妈妈只给我报了数学班,但是我觉得英语也需要,就多报了一个班。单日上数学,双日去学英语”。
即将升入某重点中学上初一的小李告诉记者:“还没放假老师就推荐我报了一个‘状元衔接班’,课时和正常在校学习差不多。”为此,小李的作息时间几乎和没放暑假一样,“就当是把初一要学的东西先预习了一遍,虽然没有了玩的时间,但是很值得”。
“今年的暑假父母要我补习几门学科,我感觉比正常的上课还要紧张。”四年级学生小胡不仅要上语文和数学培训班,父母还在艺术学校给他报了个主持人班,他十分沮丧,“放假还不如上学呢,上学时还有体育、音乐课轻松轻松,放假了反而更累了”。
家长:宁可多花钱,也要赢在起跑线上
7月23日上午,烈日下,武汉水果湖路上的一家培训机构门口围满了等待孩子下课的家长。
家住广埠屯的陈女士介绍,儿子即将升入三年级,此前一直没有上过培训班,“今年暑假,孩子的同学大多报了培训班,我就想也要给儿子报一个”。
陈女士告诉记者,每天早上8点,她准时把孩子送到培训班,自己再去上班,11点再从单位过来接孩子,中午吃过饭再把孩子送到美术班,“上培训班这几天,感觉孩子挺累的,我也累,但现在累一点,孩子将来就能赢在起跑线上”。
“孩子一放假就没人管,只能在家附近找个培训班。”不少家长反映,暑假孩子没人照顾,还不如花点钱报个培训班,“既省心又有安全保障,孩子还能多学点知识,一举多得”。
上培训班费用不菲。家住江汉区的许师傅给孩子报了几个培训班,上午是语文和英语,每科800元;下午是数学和物理,分别交1800和1200元。许师傅解释,数学和物理专门挑了骨干教师班,“只要教得好,多交点钱也无所谓”。
培训机构:火爆背后有市场支撑
记者走访发现,在徐东、街道口、光谷、亚贸、武广等多个商圈附近,举着“小升初”、“初升高”衔接班牌子的促销人员随处可见。不仅在中小学门口摆设了报名点,有些培训机构还在学校密集的公交车站发放招生简章。
在武汉市青少年宫,数十种培训项目都火爆异常。不仅教室里座无虚席,走廊上接送孩子的家长也站得满满当当。记者随意走进一间乒乓球教室,约20张乒乓球桌不仅全部投入使用,休息区里也坐满了等候的学生,有的陪练甚至要同时兼顾四五名学员。一名陪练教师向记者抱怨:“每天都是从早打到晚,学生一拨一拨根本教不完,从来没有这么累过。”
家住中北路的胡女士想给儿子报个离家近一点的课程培优班,但令她头疼的是,家附近的培训机构均已报满。胡女士只能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水果湖,“以前是有钱不愁报不上培训班,现在只要有培训班就不愁招不到学生。看来明年要早一点下手”。
记者在水果湖一家培训班看到,30多平方米的教室里,围坐着30多名学生。该班负责人介绍,由于场地和师资有限,往年这个班都是只招20人,结果今年还没到暑假,很多家长就提前报了名,如今培训班已严重“超员”。
家长有需求,培训班就有市场。一个正在从事暑期培训的教师透露,往年补一门课只收五六百元,今年有些培训班一天就要100元。稍有名气的教师每天至少可以带两个班,按照每班30人计算,教一天下来,收入就是6000元,“除了场地费几乎没有什么成本,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一个暑期挣个十几万根本不是问题”。
专家:尊重学生意愿把暑假还给孩子
“把暑期变成‘第三学期’,只会把孩子继续局限在课堂里,让孩子难以更多接触、了解、认识社会,难以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并不利于孩子健康茁壮成长。”武汉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随着社会办学不断兴起,各种培训班正在不断升温,而那些办班者鱼龙混杂,许多都不具备资质。他们办班的目的都是受利益驱动,可以说是“唯利是图”。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再加上从众心理,纷纷把孩子送去补习,一味把孩子绑在书本上,更加助长了社会补习现象。”一位从教多年的资深教师表示,其实学生的好成绩并不是“恶补”补出来的,孩子成才应当是全面的,把暑假还给孩子,对他们成长成才有益无害。
“假期首先是用来休息的,然后是用来进行多元化教育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梅志罡称,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明白“假期”的含义,“社会实践、休闲,对自然、社会的认识等,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梅志罡建议,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个性化的活动,设计时不必讨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只需要看适不适合孩子,是否尊重孩子。-本报记者程墨实习生汪亮亮郭凯
编辑:陈雪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