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日记:饿着肚子夜行 天天有人牺牲
位于和尚帽子山脚下的“靖宇石”。
7月30日,蒙蒙细雨中,东北三省四市党报“重走抗联路铭史看振兴”采访团来到辽宁本溪县距市区78公里的草河掌乡胡家堡村汤沟境内,在层峦叠嶂的群山中,探寻那些深藏在大山深处的抗联故事。
“靖宇石” 第一次西征集结地
这天早上,天上沥沥淅淅的小雨下个不停,在汤沟南麓和尚帽子山脚下,山间的铺石河蜿蜒流淌,远处山峦在烟雾的笼罩下显得格外秀美。河边有一片嶙峋起伏的黑色巨石群一直延伸到河里,历经多年冲刷,仍保持当年的模样,附近居民亲切地称之为“靖宇石”。这是因为1936年5月中旬,杨靖宇曾坐在这片乱石堆中,与抗联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第一师参谋长李敏焕等商议决定,开始抗联第一次西征。这次会议被称为“第一次西征会议”,这里被称为“第一次西征集结地”。
据陪同采访的东北抗日联军史实陈列馆研究部主任周浩介绍,杨靖宇率领的抗联第一军之所以西征,是为了打通与中共中央和关内工农红军的联系。当时,中央红军正在长征路上,东北抗日联军彻底失去与中共中央的联系。在抗战过程中,东北抗联军队急需获得党中央的指挥与指导。1936年5月中旬,杨靖宇等师级以上干部在此开会,商议决定“第一军应当向西进军,尽快与中央特派人员取得联系”。
在第一次西征纪念碑上刻着这样的文字:“1936年春,杨靖宇将军挥师南下,4月30日在梨树甸子痛歼汉奸邵部;5月中旬率军直部队来到汤沟,视察和尚帽子根据地。抗联将士于露天温泉洗涤征尘,杨靖宇主持军事会议,传达中央红军北上抗日、进军察绥消息,布置第一师西征,与关内打通联系。6月,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一师参谋长李敏焕等率部西进……”
行军日记 每天都有战士牺牲
根据史料记载,1936年6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辖3个师共4000余人,不久即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同年6月27日,抗联第一军第一支抗联部队开始西征。9月,第一军第二师与第二军西征部队在蒙江县那尔轰会师,打通了东满与南满游击区的联系。秋后,杨靖宇率部以东西分进、南北转战的战略行动,打破了日伪军的“讨伐”。年底,部队发展到1600余人,抗日游击区扩展到南满20余个县境。
第一军分别于6月、11月派部队向辽宁西部、热河(今分属辽宁、河北、内蒙古)一带西征,由于日伪军围追堵截,仅进至辽河岸边而未果,标志着西征失败。
“(1936年)6月28日(农历五月初十)晴,星期日。早饭后,在上石棚附近休息。下午六点钟,部队全体集合开始行军。经由沙窝沟、大东沟,到达草河口站,已经是夜里十二点了。街里响起了侵入的敌人的枪声。开始交战约三十分钟,我二、三分队向街外退却。接着,我队全部退出。”
这是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收藏的第一军一师参谋长李敏焕西征行军日记里的内容。字里行间,呈现出战士们在饥饿状态下,夜行山林,到达目的地后又在敌人火炮强烈猛攻下,不得不全部撤退的艰苦历程。
记者看到,在李敏焕的日记中,几乎每天都有战士牺牲,夜间行军几乎是常态,行军中还经常遭遇土匪棒子队。有时,早饭刚做好,敌人的枪声就近了,战士们吃不上一口饭就得迅速反击。敌人重重围困时,部队就会迅速化整为零,向各个方向撤退。
1936年7月15日,李敏焕的日记上只留下这样几个字:“七月十五日(农历五月廿七)晴,星期三。早饭后,于下午二时三十分行军至摩天岭休息。”就是在这一天,他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当天,抗联一师西征受阻后返回途中,师部途经摩天岭,获悉驻连山关日军守备队第二中队日军前来堵截,便决定在山坡上埋伏。中午日军正在吃饭时,抗联战士果断出击,与日军展开激烈枪战。李敏焕在接替机枪射手射击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3岁。
这次战斗也是西征路上打的最大一次胜仗,在十几分钟内歼灭敌军48人,只有一个鬼子和一个翻译官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