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扎堆激发创新“红利”

21.04.2016  10:45

  科技创新城打造的产、学、研集聚基础,让落地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放大产业集聚优势的同时,也完善着创新城内的产业大环境。

  良性循环是科技创新城日渐呈现的趋势:主干成果项目吸引了配套产业陆续进驻,产业氛围和城市功能相互促进,为创新城后续繁荣发展吸引来关键要素人才……多元要素积聚,使产、学、研以及产业上下游之间的资源嫁接成为可能,也一步步提升着科技创新城的产业化效率。

  每一个入驻项目,塑造着这个产业城的城市肌理,也将享受到更多发展“红利”。而产业的不断积累,成果的加速转化,使科技创新城作为哈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火车头的牵动力更加强劲。

  成果转化引发循环集聚

  诸多即将建设或已经投用的创新创业项目,正在各自链条上构筑科技创新城产业集聚发展的大环境。

  作为我国航天领域唯一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通过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空间综合环境模拟条件平台,将形成国际上最为完备的空间环境及其与物质作用机理研究的条件和能力,在全球宇航材料、生命科学实验、物理时空规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据介绍,该项目尚未开建已拓展了覆盖欧洲、美洲和亚洲15个国家的百家著名研究机构在内的设施用户群体。

  “这个世界级大科学应用研究平台投用后,将直接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奔赴科技创新城,展开各自领域的实验与研究。”哈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认为,其产生的辐射功能将是多层次的——除扩大龙江和哈市的科技影响力,也将使哈市在现有基础上壮大以航天创新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并发挥出人才累积和资本集聚效应,使龙江的科技软件实力提升至一个新的层次。

  与大科学装置这样的科研项目相比,产业化项目引发的集聚效应显得更为直接和迅速。

  哈工大教授马晶、谭立英团队的哈工大卫星激光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确定落地科技创新城的消息传出后,之前为其卫星通信激光终端产品提供配套产品的三家企业立刻入驻。“等我们注册完发现,这三家已经在哈高新区设立了分公司,其中有两家分别是深圳和南京的企业”,谭立英介绍,在以其公司卫星通信激光终端产品为主的产业区内,今后还会有不少企业陆续进驻。

  “一个科研与产业的主要要素在这里,其配套也会向这边靠拢”,哈高新区招商局相关负责人说,科研与产业之间是互动的,在形成科技产业集聚后,科技要素转移也就水到渠成。以前是招商人员主动找科研机构,现在不少科研机构与成果会主动来找他们。

  众多主体科研成果转化及相关产业落地,使这里已呈现出产业循环集聚趋势。

  新理念打造人才磁场

  产业积聚与繁荣,人才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哈尔滨连续多年位居全国优势人才榜前十名,但人才大量流失,间接加重了龙江科技成果“墙内种树墙外开花”的现实尴尬。

  科技创新城,正在改变这种趋势。

  就在近日,高新区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合作通过打造创业人才高地,吸引人才在高新区落地,并帮助哈工大创业人员申报各类人才计划,享受相关政策支持。

  位于科技创新城内加速器9号楼的工研院,拥有哈工大“班底”的博士、硕士等产业人才200余人,正在展开一场留住高端人才的“曲线救国”式探索。工研院成果转化项目主管王林介绍,目前该院事业单位编制已增设数百个,来吸纳各类高端专业人才。但这些事业岗位工作内容并不是传统意义的“事业”——他们依据专业被分派给孵化器内有人才需求的创业公司,作为技术骨干等助力企业成长与发展。一旦创业企业迅速成长,这些作为企业“元老”的技术人员很可能会主动脱离事业体制真正融入公司,空出的名额将吸引新的高端人才辅助其他创业公司……高端人才将源源不断输血产业创新。

  让更多人才集聚,除了良好的工作机会,还要有宜居环境。

  “产城融合一直是科技创新城的建设理念”,哈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哈高新区近年引入了万达文化旅游城、枫叶小镇、星级酒店及诸多餐厅、酒吧等,满足青年人工作之外的休闲生活诉求。而更多学校和医院的入驻以及商业配套的更加完善,也让这里实现适产、宜居相互推动。

  人才密集型企业哈工大软件工程有限公司2014年迁入科技创新城。公司副总宋成君介绍,之前在其他工业区招聘时有大学生挑剔工作地点,入驻科技创新城后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不到两年时间,员工人数就由近500人增至600多人,增长了30%,去年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他十分看好科技创新城的人才潜力,“这里将会成为龙江产业与创新人才聚集高地”。

  “我们不仅留住本地人才,今后还将想办法吸引外地人才。”在哈高新区相关负责人看来,不同文化与背景的人才结合聚集,在加速推动地区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会创造出更多繁荣。

  资源嫁接“粘出”产业化新效率

  诸多国字号的科研机构和院所实验室、门类齐全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呈集群态势的产业化园区……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正在成长为国内少有的覆盖“从科研到生产”全链条的一体化产业园区。

  丰富的科技与产业要素,使这里相对于其他地区能迸发出更多“对接粘合”的发展机会。

  “很多产业项目不可能所有关键需求都自己生产,它会需要一些研发、上下游材料甚至市场配套。到外面找,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和精力成本可能都要付出很多,还不一定符合需求。”哈高新区相关负责人指出,由于产业与科技要素集聚越来越完善,科技创新城内已形成一个体系,不同企业与机构间实现资源对接,可快速实现借力发展,从而大幅提高产业化效率。

  近日,经哈高新区牵线,在科技创新城内有诸多项目落地的哈工大与北京中国航天科工三院签约,双方合作成立“黑龙江省钛研究院”。据悉,航天三院拥有亚洲最大的钛合金生产基地,几年前已在科技创新城投资16亿元成立“航天海鹰(哈尔滨)钛业有限公司”并建立生产基地;哈工大在国内材料研发领域拥有很强的实力,但一直缺乏有效的产业化平台。

  “双方实现资源嫁接后,航天三院钛产业基地找到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哈工大的成果也更容易实现产业化。而且,哈工大科研需要的十几亿元设备买不起,航天三院生产基地现成就有。”哈高新区招商五局负责人说,今后双方还将在钛产品市场领域进一步合作,在哈打造全国高端钛产业基地。

  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创新城科技与产业要素越来越完善,未来在招商层面将侧重于资源互用,政府也将大力粘合上下游产业链的衔接。这也意味着,后续进驻的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享受到的发展要素将越来越全,助力将会更多。

  哈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松北区委书记李四川表示,今后哈高新区将以国家级“哈尔滨新区”的建设为契机,加速产、学、研、政、金、介等核心创新要素集聚和有效对接,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碎片化”与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两低”的问题,切实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要素通道,让科技的“创新之泉”源源不断地注入“产业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