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索捐背后的慈善危机

11.07.2014  11:33

  裸晒希望杀死癌细胞,下跪求成都女富豪捐助100万,因为这两起事件,身患白血病的休学大学生莫向松“红”了。无数媒体追问他背后是否有人策划,他一直否认,昨日却首度公开承认,的确有一个幕后推手王某帮他策划了裸晒、下跪。(7月10日《成都商报》)

  一开始,虽说莫向松的举动存在炒作的嫌疑,但也有人相信,那是真切的在困境中挣扎的姿态,觉得情有可原。然而事到如今,他却公开承认存在幕后推手。也就是说,“下跪借款”就是一出精心策划的戏。无疑,即便身患白血病情况属实,这样的方式非但不能获得同情,反而会招致反感,惹来非议。可谓“索捐不成,倒蚀一把米”。

  近年来,“索捐”甚至“逼捐”的新闻时有出现。面对一出出闹剧,我们可以向不幸的人表示同情,伸出援手。但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向各种各样的索捐行为说不,不论当事人是多么迫切的需要救助。短期来看,假如各种“索捐门”都能有所收获,那对需要救助的人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但长远来看,对我们整个社会慈善文化和慈善事业的发展而言,则是一种摧残。

  做慈善,是自愿主动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道德驱使。捐款行善,也是在自觉自愿的本意上,将自己的东西给与别人。而且在严格意义上说,因为“索捐”而进行的给与,也不能算作慈善。倘若捐赠带上了“被逼”或者“无奈”的成分,显然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本质意义。从这个角度看,“索捐”就更像是一种道德勒索。

  慈善,并不是每个人的义务;接受捐赠,也不是每个人的权利。面对“索捐”,被求助者往往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显得十分被动。如果答应索捐者的要求,那多半要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而如果公然的拒绝,则可能遭到舆论的谴责。事实上,这正是慈善文化不健康的表现。并不是每一位富有的人,就必须有兼济天下的情怀,对求助者“来者不拒”,同时,也不是每一位有难的人,就有权利索取捐赠,并且进行公然的宣扬。因此,不管被求助者如何选择,公众都不应拿着道德的标尺对其进行衡量评判。

  更严重的是,当有能力进行慈善活动的人,面对“索捐”带来的各种无奈与困扰时,很难相信他还能加入慈善的行列。这对于民间慈善业的发展而言,何尝不是一件憾事。

  文/许智豪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