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客”成老板送一程 让“创意”变产业
记者 衣春翔
在很多人看来,“创客”是一群充满创意又特立独行的年轻人。但实际上,“创客”更是一幅既反映了我国当下的实际,又描绘了国家未来的图景。“创客”的“创”字,具有“创业”和“创新”双重含义,而我省,则顶着“农业大省”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双重身份。农业大省必须变成农业强省,老工业基地亟待转型。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并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发展,唯有以创业带动就业,用创新改造产业。
“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表述,让龙江“创客”应时而生,顺势发展,也让龙江青年对创业创新有了更多期待。在我省,作为最多年轻人聚集的高校已经开始深思,究竟如何来厚植创业创新文化,让青年“创客”变成“创业者”,让那些奇思妙想的“创意”变成可以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项目。
前言
2015年的春天是创业者的春天。1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众创空间”概念,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经提升至国家战略。
青年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据统计,在校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热情最高的群体,有着强烈的创新创业冲动。但就是这些最有创意、最有热情的群体,占有的创业创新资源却极其有限。3月,我省出台“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意见”,着眼于加快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拉开了我省“众创时代”的大幕。
有了支持,龙江青年给热词“创客”赋予更深刻的含义——“创”字不仅体现了“创业”、“创新”的欲望,还表达着“开创未来”的决心;“客”字也不仅展现充满创造力的个体,更表现出在政策“红利”下,龙江大地人才汇集的沸腾景象。
她用娃娃鱼分泌的黏液做润肤皂,经学校“牵线搭桥”,转让专利赚了2.5万元
在东北林业大学,你总会看见这样一批与众不同的人:嫌浇花麻烦,那就发明一个自动浇花器,一检测到土壤缺肥缺水,就自动浇灌;觉得护肤皂不够营养,那就把娃娃鱼分泌的黏液做成香皂;牡蛎好吃,就要把“腥味十足”的牡蛎做成酸甜可口的饮料。
和埋头苦读的传统大学生不同,这些人更早将所学知识变成了“产品”,“学以致用”是他们共同的座右铭。并不是每一所高校都能够容纳这么多“怪人”,但是东北林业大学给了他们发挥才智的空间。如今,他们有了一个新名字——“创客”。
对于为什么这么多“创客”出现在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东林毕业生武传太最有发言权。作为一个从山东沂蒙山区走出来的农村孩子,如今他已经是一家年收入超过300万元公司的老板了,“可能是林业院校的关系吧?东林更懂得只有给每一颗种子生长的空间,才能长出茂密的森林。学校有太多的好政策,让我们这些‘创客’能够生存和成长。”
武传太告诉记者,学校培育“创客”成长的第一招就是在实践中教学。“我学习的园林学院一直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大一开始就组织学生去各地实习。这对于从小没出过山东省的我来说,不仅增长了见识,更让我体会到不同的设计手法,让我对所学的风景园林规划专业有了更多的喜爱和认识。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比苦读课本更容易产生‘创客’,因为‘创意’的来源就是实践。”
武传太的话戳到了如今高校“创客”教育的痛点,虽然很多高校都在积极的开展创业创新课程,并着力打造“第二课堂”,但是我省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和创业创新课程没有实现有机融合,甚至相互脱节。东北林业大学一直致力于鼓励学生从所学专业角度出发,来选择创业创新项目,这就是东林培育“创客”的第二招。
东林生命科学专业大三女生李林格对记者说。“都说生命科学专业就业难、方向窄,可是我所有的专利和创新项目都是从专业课中找到的灵感。”
李林格在大二进行大鲵(俗称娃娃鱼)养殖和开发利用的学习,她俏皮地说,“第一次摸娃娃鱼,感觉滑溜溜的,像美容面膜上的精华液。一查资料才知道,这种直觉完全正确,娃娃鱼的油脂确实具有润肤滋养的功能,并且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于是我就想到,一定要用养殖大鲵的油脂做出一款护肤香皂,让我的皮肤也那么润滑。”
想到就要立刻行动,雷厉风行的李林格马上投入到大量的前期实验中,她告诉记者,“大鲵的黏液成分非常多,一条成熟的大鲵,在不伤害它的前提下,一年可提取500克的黏液,大约能做出100块润肤皂。”很快,她就做出了成品,还成功申请了专利。
虽然成功申请了专利,但大规模批量生产“大鲵手工皂”对只有20岁的李林格来说,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了专利却不能转化成产品,那可不是“创客”的目的。于是,东北林业大学用上了培育“创客”的第三招——给学生的专利做“红娘”,帮学生对接市场。
在学校的帮助下,李林格将专利卖给了国内某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她说:“专利转让的收益是2.5万元,虽然不多,但却是对我专业能力的认可。”据了解,李林格研发的这款“大鲵抑螨手工皂”目前已挂名“香鲵”商标在市场推广,消费者十分认可。李林格告诉记者,“这第一桶金,成为了我创业启动资金,让我可以继续研发新产品,我已经把腥味刺鼻的牡蛎变成了酸甜可口的饮料,现在正在申请专利,我相信这个‘创意’会让我收获更多。”
东北林业大学校长杨传平表示,学校“有形的手”是课程和政策,有了这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变成“创客”。但这还不够,学校还必须抓住市场这个“无形的手”,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对接市场,将“创意”转换为商品,只有这样,才能让“创客”有更好的未来。
?“创客”李林格在实验室。
?“创客”吴朋正在调试自己发明的设备。
东北林业大学提供
“私人订制”的帮扶,让学生“创客”从“二”变“牛”
“你看过电影《私人订制》吗?”在采访东北农业大学“ENIAC创意设计工作室”队长周瑜时,他先问了记者一个“无厘头”的问题。
看着记者迷惑的表情,周瑜开心地笑了,他说:“怎么样,我已经吸引了你的注意了吧?我们工作室的业务之一,就是为客户提供‘私人订制’般的网络推广服务,说白了,我就是品牌推广师,实现客户的盈利梦。”周瑜的工作室已经为很多企业成功进行了推广,如今,工作室主要业务已经向为企业做“高效办公”培训转变。按他的说法,能让一个企业员工用不到10分钟就能做好以前需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做好的PPT。
周瑜告诉记者,电影《私人订制》炒热了“私人订制”这个词,有专家称,在“互联网+”的时代,传统产业想要革新,新兴产业想要发展,必须要打好“私人订制”这张牌。“我的工作室和电影《私人订制》中的工作室一样都是四个人,不过,我们比电影中的团队幸福,因为我们还享受到了东北农业大学‘创客空间’私人订制般的服务,这让我的工作室距离注册公司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记者和周瑜来到了一栋四层楼门口,他告诉记者,这里就是东农“创客空间”。记者问他具体是在哪一层楼,周瑜得意的告诉记者,“整个一栋楼全都是,够‘任性’吧?”
以学校为主体,腾出整整一栋楼作为“创客空间”,这在东北三省尚属首家,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家。据了解,东北农业大学“创客空间”以SIPT即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为指导,为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大学生打造了自由开放的创意集聚空间。依托于“创客空间”,学校得以规划、设计、实施的多种多样的“私人订制”政策,为学生“创客”们送去了大量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架起触手可及的“圆梦阶梯”。
在“创客空间”记者看见,每个工作室基本都有30平方米左右的办公面积,而且设备齐全。周瑜告诉记者,2014年一进入孵化基地,就得到学校的1万元的发展资金,用于设备采购和团队发展。同时,针对“ENIAC创意设计工作室”是一家互联网创业团队,学校免除了他们的网费和电费等费用,这让工作室积累了更多的资本。在了解到周瑜有注册公司的打算时,学校又立刻为他准备好了一切注册企业时需要的基础材料,这为他注册企业节约了不少时间。
学校为什么如此了解“ENIAC创意设计工作室”,又为什么能够为他们提供如此周到的服务呢?周瑜告诉记者,2014年的时候,他参加了一场“特殊”的创业大赛。“后来我才知道,那次创业大赛可不是为了评出一二三等奖,而是学校为了摸清校内到底有多少‘创客’团队,有哪些值得‘培育’,有哪些可以‘孵化’,再根据项目给予不同的支持,做到个性化帮扶。”
另一家成功进入“创客空间”团队负责人说,“能够进入这里,对我意义重大,因为我不仅得到了资金和导师,还通过比赛梳理了自己创业项目上的优势和不足。”这位负责人的话,道出了青年创业中的关键因素。根据《2014中国社会创业心态白皮书》显示,资金和经验是最困扰创业青年的问题,分别有23.8%和21.8%将此列为最缺乏的资源。
周瑜对记者说,“‘创客’是很‘二’的,但也是很‘牛’的,如果想让‘创客’从‘二’变‘牛’,首先需要一个主心骨——那一‘竖’,这就是学校的支持和指导。而那一撇,是我们头脑中的‘创意’,不过要是没有那一竖,那一撇无论多漂亮,都‘牛’不起来。”
通过大力倡导“创客”实践活动,东北农业大学的“创客”变得越来越“牛”。据了解,该校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国家级一等奖,在第九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国家级金奖,2014年该校SIPT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立项196项,立项数量同比2013年增长40.3%。东北农业大学校长包军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持学生参与‘创客’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实现高校‘创客’与社会‘众创’对接是高校应尽的责任。”
东农“创客”团队“ENIAC创意设计工作室”正在“创客空间”用创意开创自己的未来。本报记者衣春翔摄
走进“众创时代”还有几步路?
在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创新“红利”下,龙江青年创业从“小众”变为“大众”,从封闭走向开放,创业服务也越来越有针对性。高校在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已经由政策为主导,过渡到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不过,根据《2013年我国各省(市、区)创业环境评价分析》显示,虽然我省创业环境在全国排名第十四,但在东三省却排名最后。同时我省创业率也不高,以大学生创业率为例,欧美发达国家约为20%,长三角地区平均能达到10%,都远高于我省。
我省多年从事高校学生创业指导的专家秦光齐表示,我省支持青年人创业创新的好政策很多,但是这些政策文件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缺乏统筹和联动,而且知晓率也不高,很多好政策大学生根本不知道,自然难通过这些政策,让大学生从“创客”过渡到“创业者”。他认为龙江“创客”需要更多“私人订制”般的服务,例如引导金融机构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大学生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领域,鼓励高校和企业联合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管理项目与科技项目机会……
东北农业大学校长包军表示,要想实现高校“创客”与社会“众创”对接,需要多措并举。一要充分发挥高校文化育人环境优势,搭建创客空间等承载创客实践的功能平台,给予学生必要的辅导、支持和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二要强化方向性引导,鼓励学生基于所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倡导创新与学习相互促进、创业与能力相互促进、创新与创业相互促进,实现学以致用。三要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家、我省创新创业需求,积极引入社会创新创业资金,整合高校和社会资源,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将学校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到社会上、企业中,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对接。
采访中,很多“创客”告诉记者,知识产权保护是他们最头疼的问题。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创客”并没有及时申请专利,部分“创意”和试验成品被一些企业“借用”,甚至抢注专利,这严重挫伤了“创客”的积极性。据了解,北京、上海和浙江众多高校都为学生建立了完善的创新服务,学生的所有创新项目都会由高校专门的工作人员帮助备案或是申请专利,保护学生利益。而在我省,目前只有东北林业大学有这样的服务。
东农“创客空间”,每天有无数创意从这里诞生。本报记者衣春翔摄
链接
美国如何鼓励大学生创业
为鼓励大学生创业,美国政府制定了“工作分享”计划。该计划通过增加失业保险机制的灵活性,让员工可以以很低的工作时数保持就业状态。同时,针对创业失败者再就业的一系列法律保障措施,如低收入青年群体投资促进法等也比较到位。
此外,美国的创业教育课程已经趋于系统化,涵盖了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各方面,截至2013年,美国已经有近200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
不仅如此,灵活的教育体制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充裕空间,全美高校允许学生既可全日制上课,也可以半日制上课,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一段时间后再回校复课学习。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