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民吃得起 先让农民技术升级

02.08.2015  16:42

  (本报评论员程赤兵)在7月31日结束的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上,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官员表示,目前我国很多农产品的价格没有充分体现价值,农业成本大幅度上升,而种养殖效益日益下降。这会导致消费者对大量价廉的农产品不珍惜,各个环节浪费严重,生产者为了增加效益,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给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隐患。他认为,政策上应保证农产品供求适度偏紧。(据《新京报》报道)

  现有的农产品价格水准,到底有没有充分体现价值?这是个很复杂的判断。说没有,似乎有着很坚实的理由,因为一些地方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收购价格确实偏低,与日益上升的成本形成倒挂,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市场上农副产品销售的价格却并不低,城市人口并没有享受到低价收购带来的“便宜”。要在超市里买到质量优越的米面、生鲜类产品,还往往得咬咬牙,花费大价钱。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官员突然谈到价格杠杆,谈到“供求适度偏紧”,显然是会让人紧张的,尤其是最近猪肉和蛋类刚刚涨价的时候。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农产品市场上的价格扭曲,到底是不是供大于求造成的?很显然不是。许多新闻媒体都曾经做出过报道,中间环节过于繁琐、运输与市场管理成本高昂,农民受制于人,是造成农产品低价进、高价出,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不到好的主因。

  另外,信息沟通不畅、生产方式落后,也会造成农产品价格的突然暴跌或上涨,给农民或城市居民带来不利影响。例如前一段出现的奶农倒奶事件,最近出现的肉蛋价格先抑后扬,主要源于这个原因。

  这个时候,政府官员应该关心的,更应该是减少流通环节的加价与损耗,帮助农民获取信息以便更高效率地有的放矢地制订生产计划、提高技术能力和产品质量。而不应该轻易地去议论价格——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政府不应该过多地插手,人为地让价格“合理”,甚至靠减少供应来让农民“获益”。其他领域已经出现过过度干预价格出现的混乱,农业领域不应该再重复。

  该怎么关心农民?首先就是让农民掌握互联网技术,让更多的农民上网。上网了,获得的信息多了,才知道生产什么更赚钱,什么产品市场需求强烈。上网了,才能接触到互联网经济,才能进行网上的销售,减少中间环节。

  现在网络销售生鲜、粮食、蔬菜、水果十分火爆,消费者感到方便和便宜,农民也能得到实惠,一些偏远地区的农产品,能极快地运送到中心城市,基本消除了中间环节的加价,这就是让价格合理的最有效的方式。

  同样,还应该针对市场的多层次需要,将农产品的档次细化,调整产业结构,首先要保障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保障大多数人能吃饱吃好;其次还要照顾人们健康、绿色的消费需求,生产更优质的商品来满足市场、获取更多利润。

  在各个环节中出现的浪费现象,与生产运输环节过多和人们固有观念有关;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则与良心和质量标准有关。希望用政策调整供需和价格来杜绝这些问题,无疑是过于简单了。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政策的调整,要谨慎和科学,要抓住要害。食物不是一般的商品,和汽车、房子、化妆品等等都不同,它是每个人都必需的,农业生产一定要总体稳定,供应一定要总体充足,否则将会对整个社会以及其他领域的经济造成负面后果。让农民的思想和技术升级,让传统农业变得适应新的时代,才是当务之急。

编辑: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