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黑龙江绿色食品香飘中国
拥有生态、黑土地、气候等天然优势,我省具备很好的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条件,近年来发展势头喜人。然而,在市场营销、包装设计、适应市场变化等方面的差距,使我省绿色食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尚需努力。发展壮大绿色食品产业,市场有需求、百姓有期盼、政府有想法,人代会上,代表们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热议,为全省绿色食品产业迈上新台阶支招献计。
关注一 怎样“卖得好”还能“卖得久”
【背景】我省水稻总产量约占全国40%,大米质量蜚声在外。五常、庆安、宁安、海林、桦川等地的大米已形成一定品牌影响力,得到全国各地广大消费者认可和青睐。然而近年来,我省大米品牌优势被众多不法商家利用,采取套牌或套用产品包装形式进行疯狂造假。2014年,我省绿色有机品牌五常大米遭遇有史以来最大信任危机,不法商家以次充好,上演真假“李逵”之争,让五常市70万米农深受其扰。维护好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已十分迫切。
【建议】韩知众代表建议,应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牵头,制定我省粮食产品品牌发展战略,通过统一规范粮食种植、收购、加工和销售流程;统一规范产品商标、产品质量标准、销售价格、销售渠道,形成完整的“产销一条龙”运作模式,保证粮食实际产地与包装产地相一致、产品说明与实际品质相一致、销售价格与产品档次相一致,让假冒伪劣商品无立足之地、可乘之机。
刘晓春代表认为,借助产品优势在黑龙江集中打造绿色食品国际交易平台,整合全省绿色产品资源,规范生产和经营企业行为,建立严格、规范的准入和监管机制,对破坏龙江企业形象的行为予以严厉制裁,这将有利于打造我省强有力的绿色产品品牌,树立真正安全的、被大众认可的品牌形象。
关注二
如何让“绿色黑龙江”走向全国
【背景】近年来,我省绿色食品对外销售和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这包括成功举办了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和高峰论坛,在上海、广州、青岛等地举办了黑龙江绿色食品博览会,在香港开设了黑龙江绿色食品旗舰店;已与浙江省、上海市签订了绿色食品产业合作协议;在北京等地成立绿色食品直销店等,有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底,我省已在全国开设绿色食品旗舰店79家,独立品牌连锁店1200家,一个遍布全国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正越织越密,以前采取零散式销售的一些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对销路扩张跃跃欲试。
【建议】祁福利代表建议,对我省目前发展势头良好的绿色食品产业驰名品牌企业,可进行线上销售与线下品牌推广相结合,一方面与国内外知名绿色(有机)产品线上销售达成合作意向,扩大绿色食品市场与企业知名度;另一方面,通过哈尔滨农业博览会、全国有机农业研究会等交流活动进行线下推广,延伸销售网络,建立双管齐下的绿色食品产业营销体系。
郭广福代表则认为,要积极推动互联网经济、物联网经济等新业态经济发展,打造品牌形象推广和营销渠道推广的新平台。
关注三
怎样严抓监管保“真绿”
【背景】去年初以来,我省紧紧抓住食品产业总需求上升和国民对食品安全要求提高的机遇,先后投资73.6亿元建设了732.5万亩生态高标准农田,投入7.34亿元,引导社会资金58.15亿元,新建137个存栏1200万头规模的标准化奶牛场,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已达到7209万亩。为把“管”出来的各项措施延伸到生产基地、落实到“产”出来的全过程,努力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管,确保绿色食品“真绿”,我省绿色食品质量监管工作不敢有半点懈怠。
【建议】祁福利代表建议加快建立一套专属于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细则,以细则为准衡量产品质量并进行监管,从而确保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的绝对安全,成效显著的话可将该细则进一步上升为地方法规,直至成为国家食品保护法中相关法律条款。
郭长军代表提出应适时制定《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基地发展管理条例》,加强有机食品基地的管理、规范有机食品市场、促进有机食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和利用我省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科技资源和不断开拓的消费市场等诸多优势,将治理和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常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