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保护湿地 我们一直在路上

22.08.2014  17:09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8月22日电(记者张玥)12天,从离开家走进“美丽中国”湿地行报道小分队的那一刻起,一路上走的、看的、想的、聊的都是湿地。虽然连续的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一度让我们疲惫不堪,但那些深深浅浅的绿色、或深沉或清新的湖水、浸润着每一个毛孔的湿气……都是沁人心脾的。

  湿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名词,只是近100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并被保护起来。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6600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位。而在我国,“湿地保护”这一概念更是最近20年才被充分重视起来。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我们都知道肾是用以排毒的,湿地也一样有着神奇的功效。从湿地的功能来讲,它的生态功能是我们人类最容易亲近的,湿地对于水污染有降解的作用,很多污水排进去以后,只要是在它的生物可以降解的功能之内,它都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和我们同行的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湿地专家于洪贤说。

  于洪贤告诉我们,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从金河湾到呼兰河口,从兴凯湖到珍宝岛,再从洪河、黑瞎子岛到三环泡……我们看到了保护站里被收养的中华白鹳“喀秋莎”顽皮的追逐着她的“情人”,也看到了湿地深处上下翻飞的水鸟追逐我们的游船,我们看到了湿地管委会工作人员为呼吁退耕还湿人身安全到威胁,也看到了为保护水鸟付出自己半生青春的人们。

  但是,当看到几近灭绝的鲟鳇鱼还未曾游出绝境危机,看到无知的渔民甚至越境捕捞付出生命的代价,看到湿地中被开垦的大片耕地,看到湿地上漂浮的生活垃圾……我们的心情越发沉重。

  黑瞎子岛西半部约171平方公里陆地及其所属水域正式划归中国的年头虽然不长,但这里的人工打磨却“毫不逊色”。蜿蜒的浮桥穿梭在湿地间,亭台楼阁,游人如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同行的抚远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时不时俯身捞起被游人仍在湿地的水瓶和垃圾,嘴里念叨着,“这么好的环境都被破坏了,我们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啊。

  “从前一次可以捡几百个蛋,现在半天也找不到几个。这些鸟千里迢迢从南方来到这里,就是为了繁育后代,咱不说为了子孙后代考虑,要是这些鸟再也不来了,人们也会觉得没意思了。”在富锦市的三环泡湿地采访时,一位划船的老农说。

  从一度被“四分五裂”的低洼农田到如今获得“重生”的百万亩湿地。黑龙江省三环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杨凤英坦言,能不能恢复湿地改善生态环境,还要看当地领导的意识。

  国家林业局进行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表明,中国湿地保护面临着湿地面积减少、功能有所减退、受威胁压力持续增大、保护空缺等诸多问题,湿地保护形势严峻。如今,中国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保护湿地资源的紧迫。

  想一想,也许正是远离了城市才让我们更理解湿地对城市的意义。我们的笔头、我们的声音通宵达旦,只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和我们有一样的感受,只希望唤起人们对湿地保护的意识。

  连续十几天的湿地行走,我们的身心早已被它浸透。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空气中的清甜气息,天空的湛蓝和云朵的随意,荡漾的芦苇连同粼粼波光构成了脑海中无法抹去的记忆。

  结束了此次湿地行的采访,可对湿地的保护我们应一直在路上。如我们一般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人们,是否知道城市之外的那片水域在如何默默地守护着我们,也一样渴望我们的守护。(完)(编辑:李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