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论文谈"基督精神对杜甫影响" 方舟子:这很搞笑
日前,有网友在网上发布自己在知网上发现的一篇大作——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思齐的论文《从咏鹅诗看基督精神对杜甫潜移默化的影响》。该论文认为:“杜甫的诗歌创作之所以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生存的境况均有关系。作为唐朝国教之一的基督宗教对杜甫有着潜移作用,以至于他无须变更自己的话语体系就接纳了基督精神。杜甫长期面临的生存压力使得他的思维异常敏感,以至于在基督精神的推动下他关注到了自身、周边生存物以及宇宙中的其他生命个体。”这篇论文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随即,这篇论文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调侃和吐槽,有网友感叹:“写穿越小说都不敢做这个设定”。同时,论文也引来了许多学者批评家的评论,“奇葩论文见过不少……可是源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项目还是第一次见”。此外,还有论文作者张思齐的学生评论说:“老张是我本科《比较文学》课的授课老师,老爷子博学多识、憨态可掬,西方文学素养极高,这论文是其退休之后所作,论证不够严密,于学术上大抵启示专业内后学大胆假设之用,但内容实在不敢苟同,当是老爷子信手涂鸦之作,只是囿于地位身份被当做论文了。”
论文所论述的观点如何?论证过程是否合理?乃至于这样的题目如何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又是如何在学术评估体系认可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诸多的问题都成为网友们吐槽的焦点,对此,学者方舟子说:“这样违反常识、非常可笑、并且缺乏基本的学术训练的文章,已经出格到了荒谬的地步,变成嘲笑的对象也是自然的事情。而出现这样的现象,背后是整个学术评估体系的问题。”
违反常识的论文
北京晨报:一篇研究杜甫和基督教精神的文章,引发了网友们的吐槽,在您看来,这篇论文如何?
方舟子:我看到这个论文之后,又搜索了一下这位教授发表过的论文列表,发现还有类似的文章,在此之前,他还写过《诗经》和《圣经》的对比,也研究过基督教精神对于白居易、李商隐这些大诗人的影响。关于杜甫的这篇文章比较新,是作者退休后写的,其他的文章,多是退休前发表的。
北京晨报:从文章来看,这篇论文的本身是否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方舟子:综观全文,作者提出基督教精神影响了杜甫,但是没有什么论据,唯一的论据就是景教,这个基督教很小的分支曾经在唐朝成为国教。这很搞笑,这是一个没有直接关系的证据,而且也没有完整的证据链,如果杜甫真的受到基督教的影响,绝不会只在有限的这么两三首诗中体现,一定也会有其他的诗歌体现出现。
北京晨报:不少人认为论文本身写得太过主观,甚至有个人的经历在其中,不符合论文规范,是否如此?
方舟子:在人文社会学科中,特别是文学领域中,论文写得感性一些,也可以算做是中国的传统之一。问题在于,这本身是一篇违反常识的论文,非常可笑,缺乏基本的学术训练,作者不知道该怎么找证据,不知道该怎么论证,但问题是,他是一位知名大学的教授,而且都做到退休了,这很荒谬。而且十多年来,这位教授一直在发表类似的论文,变成网友吐槽的对象,也是必然的。
值得思考的是,当下一些学术论文质量不高,却能在高级别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其中有的是水平问题,有的是一时失误(本篇论文可能属于这种情况),但应重视,少数低质量论文背后存有违规操作的问题。
一个科研项目的立项、拨款、成果评估,一篇论文的审核、评估、发表,无疑都要经过诸多复杂的程序。然而,这样一篇被诸多学者、批评家和网友都称为荒谬的研究,如何就能够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如何就能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方舟子说:“这无疑是学术腐败的一个体现,背后是学术评估机制出了问题,不论是对学术,还是对整个社会来说,这样的现象都必然带来巨大的危害,但要改变,却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整个学术机制的改变。”
有名气就能发表
北京晨报:这样的项目如何能够获得国家的基金,论文如何能够发表,这是很多网友提出的问题,在您看来,它意味着什么?
方舟子: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如果这篇论文不是这个教授写的,而是一个年轻的、没有名气的学者,或者是一位学生写的,就不可能拿到国家的社会科学基金,同样,发表的可能性也非常小。那么就只有一个原因,教授的身份,他是名牌大学的教授,而且我查了一下,在比较文学领域,他也算是一个大拿,这个头衔,很容拿到国家基金,同时他的论文,可能不需要审核就能发表。
北京晨报:只要有教授的头衔、有了名气,就能随意发表论文吗?
方舟子:当前我们国家的许多学术期刊,往往都是只看身份头衔,不一定会去看论文本身的水准。而且,我查了一下,这位教授发表类似论文的期刊,很多都是档次很低的,往往是一些大学的学报。
学报学刊也收版面费
北京晨报:但是这样的学报也是受到学术评估体系认可的?
方舟子:是的。即便是发表在这些档次极低的刊物上,也是算学术成果的,是受到学术评价机制认可的。
北京晨报:这些学术评价机制之内的刊物,应该是很严谨的,为什么会发表这样的论文呢?
方舟子:并不是所有的学术刊物都是非常严谨的,事实上,当前,国内几乎每个大学都办学报,有些学报学刊是收版面费的,把发表论文当做是谋利的手段,有时候甚至不会审稿,给钱就发,特别是知名的教授,就更加容易了。
北京晨报:这个市场是怎么形成的?
方舟子:从刊物来说,刊物太多,都要填充版面,自然需要大量的论文,从发表者来说,学生毕业要发表论文,教授评级要发表论文,研究项目结题,也要发表论文等,需求也非常多,这就形成了论文发表市场的乱象,把学术论文当做买卖来做。
研究杜甫要花什么钱
北京晨报:这样的研究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项目,是引发批评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您看来,这是否合理?
方舟子:显然不合理,因为这样的研究基本上不花什么钱,研究杜甫和基督教精神的关系,我看不出来有什么地方需要花钱,难道拿这些钱来买书吗?所以,这是问题所在,这些钱去了哪里?在学术界,滥用研究经费请客、游玩、开会之类的很多,很难不让人怀疑。
北京晨报:研究不需要花钱,为什么还会获得国家基金呢?
方舟子:有一定地位和知名度的学者,拿基金是很容易的,从这篇论文发表在作者退休之后来看,这个项目甚至到作者退休都没结题,基金都没用完,要用这样一篇论文来结题。实际上,名声、关系、经济利益等,都影响着基金的发放,尤其是文学方面的论文更无什么标准,只要有一定的地位,就很容拿到,当然也更容易被滥用。
学术腐败在机制
北京晨报:这样的现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
方舟子:这毫无疑问是学术腐败的一个体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学术评估机制有问题,不论是国家基金的发放,还是学术成果的认定都有问题。这导致非常荒唐的课题也可以拿到资金,能够发表论文,只是因为他是有名的教授,才一路绿灯。
北京晨报: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误呢?
方舟子:学术评估体系出了问题,和整个科研教育体系有关系。比如说官本位的问题,要不要给一个项目资金,最后的审核能不能通过,都是官员说了算,而官员或者不懂学术,或者懂但是根本没有心思去认真审核,都忙着做官。因此,最后就只能凭名气、关系、利益等去评价,成果的认定也是如此,不看研究本身,看论文数。因此,明明很荒谬的论文也能提交,能通过审核,因为审核者可能根本就不看。另外一个就是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也在影响着学术界。比如说一位没有受过基本的学术训练的人,却偏偏成了教授,必须要发表论文,自然要胡编乱造、东拼西凑,一篇篇论文就这么出来了。
社会良心的沦陷
北京晨报:学术的腐败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方舟子:为什么要学术?有些学术研究会直接对社会产生影响,比如经济学,如果学术成果是虚的,必然会造成直接的损失。有些研究的影响是间接的,影响的是人的精神,当然更不能虚假。事实上,学术的本意是求真,也就是说,学术是最不应该弄虚作假的,不应该浮躁浮夸的。反过来说,如果学术虚假、浮夸,必然影响社会风气。在人们的心目中,学者是追求真理的人,总应该真一点儿,然而却发现学术也在腐败,学者也在玩弄虚假,学术的良心没了,社会最后的良心也没有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影响极恶劣。
北京晨报:学术基金的使用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方舟子:学术基金是哪里来的,还是纳税人的钱。如果学者拿纳税人的钱去弄虚作假,毫无疑问是在侵害纳税人的权益。
学术的恶性竞争
北京晨报:学术腐败会有哪些直接影响?
方舟子:最直接的,学术腐败必然和教育腐败联系在一起。一个名牌大学的教授,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有足够的学术素养,但是偏偏在他的论文里,我们发现他缺乏基本上的学术训练。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者,他又带出来一批学生,就以这件事为例,新闻里引用了张思齐学生的话,说他是个很好的老师,这太可怕了。如果学生不能在学校里受到好的学术训练,只是学了一肚子弄虚作假,那么这个社会的未来还有什么希望呢?
北京晨报:在学术研究上,又会有怎样影响?
方舟子:学术腐败导致学术界的恶性竞争,因为搞腐败的人,一定是不学无术的人,他们一定会打压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研究资金,获得名声、地位等。结果是真正的研究者无法获得资源,得不到认可,学术的发展必然受到严重的影响。
要改变的是学术体系
北京晨报:如何改变这样的现象呢?
方舟子:很难。如果是作假的,还好查一点,但是像这样弄虚的,你不能说他作假,只能说不该被认可,不该获得资助,论文不该被发表,追究下去,根本在于整个学术评估体系,只有改变整个学术评估体系,才能最大可能地避免这样的事情出现。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好的学术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方舟子:好的状态,是回归学术本身。学术要自由,同时又要有学术规范,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大量学术之外的东西影响着学术,权力、关系、经济等,如果整个学术评估体系能够回归到学术,在评估学术课题、成果时,真的以学术价值为标准,而不是看名气、看地位、甚至是看钱,遵循基本的学术规范,这才能有扭转风气的希望。
编辑:陈丹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