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试水养老新模式 一边养一边医

13.07.2014  09:36

  试点:大庆三家医院“看病养老”在一起

  模式:医院转型、养老机构内设、医养合作

  目标:2020年底“医养结合”床位达13万张

  人步入老年,免不了身体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一旦患上重病或慢性疾病,需要中长期治疗,一直住在医院费用太高,呆在家里又没有专业人员照顾。记者从省民政厅了解到,我省现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572万人,患有重病及中长期疾病的老人众多,特别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有48万余人。而全省目前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总数为15万张,其中具备医疗护理功能的养老床位不到4000张。按照老人入住养老院需求来看,平均一张医疗护理床位就有120名老人争抢。

  在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病患老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在养老机构不方便治疗,在医疗机构无法养老,居家养护缺少专业医疗条件等突出矛盾困扰着每个家庭。为缓解这些问题,我省试水养老新模式,在多地推行边“养”边“医”试点,并确立了到2020年底全省各类“医养结合”养老床位总量达到13万张以上的目标,逐步满足社会需求。

  夕阳红的朝阳产业

  “医养结合”大势所趋

  记者在大庆让北医院见到73岁的王大娘时,一名护士正准备推她去活动室和老伙伴们一起聊天。这家我省第一个实施“医养结合”模式,并被列入“医养结合”试点的老年关怀医院,房间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各类椅子床铺方便老人居住活动;食谱是根据老人的体质制定的营养配餐;专门医护人员负责老人们日常医疗救治、打针吃药……

  既能兼顾养老和就医,又有如此周到的服务、良好的条件,费用一定会很高吧?该院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患病的老年人如果长年在综合医院住院,费用将相当昂贵;如果能在家护理,一般都需要护工照顾,仅此一项费用每天就需要100元左右。而住进像该院这样“医养结合”的医院后,床位费按每人每天12元收取,用药等医疗费用可以使用医保支付,再加上一两千元的护理费,其中还包括伙食和日常医疗护理服务、保洁服务等,整体核算下来还是比较低廉的,“大大减轻了老人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应该说是很‘实惠'.”

  “大庆目前有三家医院为’医养结合‘试点,建立’医养一体‘式的养老机构是大势所趋。”大庆市民政局局长冯建国认为,我国“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不能自理老人的照料问题已成为了大问题,将养老与就医相结合,这样在解决养老问题的同时,也能解决就医问题。“对于一些高龄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家庭照料及一般养老院达不到专业的护理水平和医治条件,往往会延误黄金治疗、康复甚至是抢救时间,而两者的结合就能有效的解决这一弊端。”

  “转型+内设+合作”

  打破传统养老模式

  据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刘凤兰介绍,根据我省将重点推进失能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提高失能护理床位比重的要求,将试点推行转型、内设、合作三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首先是将已有的医疗机构转型成康复院。“目前,大庆市的三所医院已经转型成功,省中医院、省森工医院等也在尝试中。”刘凤兰分析说,这种模式的“医养结合”门槛较高,费用也相对高,主要面向那些密切需要治疗,普通养老机构护理不了的老人,包括接近临终关怀的老年人,且只适合中、短期居住。其次,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由于涉及到医疗资源的配比问题,这样的医疗服务只能针对本院老人,但前提是医疗机构有医保服务。”她认为,目前这种“医养结合”模式比较好操作,也比较普遍,全省约有22家这样的养老机构,如哈尔滨市的安康福利院、海员医院、齐齐哈尔第一社会福利院等都在探索尝试。第三就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实行的是医养双向转移,即在病情严重需要治疗时住在医院,进入康复阶段时回归养老院,但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由于涉及医保结算、转接程序等难题,这个模式目前在我省正在积极推进过程中。

  多项政策支持

  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

  “新型养老模式的推广离不开社会各界力量。”刘凤兰告诉记者,我省刚刚制定多项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主要包括推进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社区(村)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社区(村)老年人健康档案,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开设老年病科,支持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做好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出台“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建设标准、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社会团体标准和联盟标准,实施管理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等级目录,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同时,要调整全省卫生资源配置规划,将养老机构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其中,按照“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的方式,支持200张床位以上规模的养老机构内设一级以上诊疗机构,符合条件的要纳入城镇医保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范围;推进医疗资源转型改造,逐步将闲置医疗资源转型为“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整合社区日间照料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引入社区组织参与服务。(作者:郭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