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周年个人征信牌照难产 标的丰富但权威性受质疑

08.01.2016  14:40

距离央行公布个人征信8家试点机构已经过去整整一年的时间。在获得试点许可之后,芝麻信用、腾讯征信、考拉征信等8家机构开始了一轮激烈的追逐赛,信用酒店、信用租房、租车、信用旅游、消费金融等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但随之而来的数据权威性、可信度、信息孤岛和隐私保护等问题则令这个新兴的市场陷入困境。

试点周年各有侧重

昨日,芝麻信用评分再度更新,首次对信用租房领域有不良记录的用户进行负面信息披露。

根据芝麻信用相关人士的介绍,租房领域的负面记录主要是逃租、欠租行为。目前芝麻信用已经加入了相寓、房司令等信用租房领域的商户,如果用户出现逃租、欠租等行为,将被记录在整个芝麻信用体系中,对个人信用产生负面影响,严重的将影响芝麻评分的分值。而这个负面信息则有可能影响到租车等其他领域,比如用户在租房领域有了违约行为,那么当他在租车领域申请服务时,很有可能会因为负面记录而被拒。

随着时间的推移,8家机构拿到个人征信入围参赛券已经有一年,各机构不断开疆辟土。目前,除了金融、购物、招聘、租车、租房、交友等多个领域之外,考拉征信将信用体系对接到国内的小贷公司和P2P公司,提供征信服务,并推出信贷产品;腾讯征信研发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身份验证产品,搭建基于实名账户的用户线上IP等。

而8家机构的背景优势也决定着各家产品的基因。其中,芝麻信用、腾讯征信、考拉征信、前海征信定位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征信公司;中诚信征信和鹏元征信的大股东是以企业信用评级业务起家,这两家主要面向机构提供服务;中智诚征信和华道征信则以反欺诈业务见长。

在分析人士看来,现有的8家机构仍不能覆盖个人征信市场。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京东金融、拍拍贷等机构均有意争夺个人征信牌照。个人征信市场的全面竞争尚未展开。

标的丰富但权威性受质疑

相比央行征信系统主要收集以银行信贷信息为核心的个人信息,民营征信机构的数据来源更加宽泛,品种也更加丰富,但这也引发了关于个人征信机构权威性的争议。

由于各家机构的基因不同,因此在数据收集、评分体系方面也截然不同,例如,芝麻征信主要依靠蚂蚁金服实名用户在淘宝、天猫的消费和支付数据,还包括投资、理财、生活、公益等其他数据,并引入合作商户、最高人民法院等多方面的数据。腾讯征信则有强大的QQ用户、微信用户数据,在门户、娱乐等领域的用户规模庞大。而前海征信的来源以平安集团内部数据为主,并连接多家金融机构的数据、车险违章等非金融信息。

在分析人士看来,个人征信机构肯定希望征信源越来越丰富,但个人征信机构的评价标准是否权威,业内则存在疑虑。易观智库分析师郝竹婧指出,业内对于大数据个人征信的数据量是否足够大,基于互联网收集的数据是否与信用有很强相关性都有疑问,例如,某人在婚恋网站有诈骗行为并不能说明这个人的还贷信用低。

关于昨日芝麻信用将租房信用纳入评分一事,就引发了争议,有市民反映,租房导致的纠纷有多种情况,有时是屋内设施质量问题,有时是房东提前收房或要求涨价,还有的是租户与中介公司存在矛盾,如果统一记录成租房者的负面信息,则有失公平。

对此,芝麻信用的解释是,可以通过“异议处理”解决。用户看到负面信息后如果有异议可以向芝麻信用提出,芝麻信用会把情况反馈给商户异议接口人,由商户去核查是否属实,再决定删除、修改或不改变负面信息,然后再将信息反馈给芝麻信用。

不过,这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例如租房者与中介存在矛盾,中介未必会同意消除负面记录。芝麻信用表示,若用户再次申诉,芝麻信用会将申诉情况进行公开标注,给其他商户进行参考,但不会介入评判,帮助客户消除负面信息。

网贷315首席信息官李子川直言,个人征信机构有牌照就会有权威性,这是自上而下赋予的特征,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评价标准不统一。

同人不同信待解

而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信息孤岛,由于各家征信机构各自为战,“同人不同信”的问题也将凸显。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同一个人在各家征信机构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信用分。比如某用户只在淘宝、天猫购物,用支付宝购买基金、转账、还信用卡、缴纳水电费等,那么他在芝麻信用的分数就会较高,而在其他征信机构得到的分数就会较低。这会进一步影响他的贷款、消费,与芝麻信用签约的商户就会比较容易通过他的申请,而与其他征信机构签约的商户则会较为审慎。

李子川也认为,个人征信是征信市场最紧缺的一块,存在激烈的竞争。目前很多个人征信机构并非独立的第三方,比如蚂蚁金服有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同时也有消费场景,芝麻信用分可能在自己的闭环内通用,但是对于其他同样存在竞争的机构是否能通用则存在不确定性。

由于各家机构不会详细公布自己的数据来源和算法比重,因此即便出现“同人不同信”的情况,用户也无法提出质疑。郝竹婧更指出,非独立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能否给出公正的分数值得关注,非独立第三方个人征信机构的优质客户拿分数办理非自有体系的金融业务时,这些机构或许并不愿意给此客户一个很高的分数。

牌照仍难产

个人征信牌照自去年初开闸,当时指定的准备期限为6个月,此后央行进行了多次验收,但牌照下发却一直“光打雷不下雨”。

据知情人士透露,去年7月,央行曾派工作组到8家征信试点机构进行验收,验收人员平均在每家机构逗留一两天,主要调查业务内容、合规情况、技术保障等几方面。几个月后,央行又对个人征信入围机构发布了《征信机构监管指引》,对征信机构设置了审慎性条件,包括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设职能部门,员工队伍具备相应业务能力;稳定的信用信息来源和数据采集渠道,具备开发征信产品的能力;内控制度完善、可操作性强;以及具备征信业务所需的IT系统开发和管理能力等。

牌照下发遥遥无期,凸显了监管机构对个人征信领域正式放开还存在疑虑。郝竹婧表示,央行的态度很谨慎,一方面是对于个人征信市场很重视,牌照发放慎之又慎;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暂时试点并不尽如人意。一位互联网金融机构内部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此前的试点中,一些企业的行为较为激进,令监管层感到不安。例如之前芝麻信用在首都机场推出快速安检通道时,就曾引发争议。

央行人士此前就曾表示过对个人隐私信息保护问题的担忧。央行行长助理杨子强曾表示,当前信息滥用现象较为严重,实际操作中不经授权采集信息、强制授权采用信息、一次授权终身使用信息等屡见不鲜。对此,李子川认为,个人征信领域应该有严格约束,包括数据来源、数据使用的合规性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