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户村民:请叫我“林场主”

04.07.2016  20:08
试水家庭林场 唤醒沉睡生态林
64户村民:请叫我“林场主”

  北京现有1330万亩集体林地,其中超过八成是生态林。这些散布在京郊的绿色生态资源,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涵养生态,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一些纯山区村落,守着满山的绿色,却无力改变困窘的生活。今年,北京家庭林场试点工作取得初步进展,有64户农户成为了“林场主人”,他们将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休闲旅游、生态养殖等方式,盘活生态林这一绿色资源。
核心采访
林业现代化迈出第一步
市园林绿化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处处长闫霖就家庭林场试点的问题接受了北京晚报记者的采访。
闫霖处长告诉记者,北京有1569万亩的林地,占了北京国土面积的近三分之二,面积巨大。其中1330万亩集体林地、1072.3万亩生态林是这次家庭林场试点对象。探索家庭林场就是要解决既有林地的经营问题,发挥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功效,给林农增加收入。
2009年至2012年,北京按照“均股不分山、均利不分林”的原则,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山林均股到户,农民成为了集体生态林股东,市区财政按照每年每亩40元的标准,发放集体生态林生态效益补贴。作为股东的农民,可以根据自己所持股份的多少,每年领取相应数额的补贴。
闫霖表示,此次家庭林场改革是继上次改革之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大家的共识就是放开林地经营权、放活经营内容、放宽基础设施建设。未来,林业产业的现代化必须依靠现代的经营人才、科技、资金和观念。家庭林场以市场为导向,产权明晰,吸引社会资本会进入,更容易成功。
以前守着满山绿不敢动
韩台村是昌平西部的一个纯山区村,太行山与燕山余脉交汇于此,小村子只有一百多户人家。由于地势多山,村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0%,有16000多亩的集体生态林。村党支部副书记韩瑞稳告诉记者,当地降水较少,长不了大树,植被主要以灌木居多,有大片的山杏、山桃、核桃等。春天大面积山杏花开放,9月初满山的核桃成熟,十一过后红果又进入成熟期,村北还有一片硅化木化石。有资源禀赋,却一直没有发展门路,村里人只能是苦守着满山绿色“不敢动”。山上的林子就这么兀自生长,也没人打理。村里的人均年收入9000多元,大部分村民选择外出打工,山上修好的5公里登山步道也一直闲置着。
去年夏天,市园林绿化局发布开展家庭林场试点工作的相关规定,要求在不改变林地使用性质、保障生态效益、符合林地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放开林地经营权、放活林地经营内容。韩台村成为三个试点区域之一。
有了政策扶持,韩台村村民们也打开了思路。迄今为止,共有8户村民与村委会签订了集体生态林承包合同。其中,规模最大的一片林地承包属于几户村民共同出资的合作制家庭林场,新的林场主人们打算把包下来的南山几百亩林地做成休闲旅游地,供市民登山、观景加采摘。今年秋天,城里人就可以来这个家庭林场摘核桃、吃红果,等到10月中旬以后还能来看满山红叶。
除了发展旅游,参加家庭林场试点的农户还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经济效益可观。有的林场主在山上种下了150多亩黄芩,既可做茶又可入药,晾干后收购价从四五十元到七八十元一斤不等。今年4月份种下的三万棒栗蘑最早见到了经济效益,第一茬采收已经结束,第二茬蘑菇刚刚露头,长出的蘑菇以保底价7元一斤回收,有时还可以卖到每斤10元。林间散养着柴鸡,山脚下摆放着蜂箱,参与试点的农户尽心地照顾提供资源的生态林地,把荒废难走的山路修整整齐,该修剪枝条的修剪枝条,病死、枯朽的林木更换成新的苗木,缠绕在一起密不透风的地方疏剪一下让阳光照进来,使得生态林地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由于刚开始试点,村里也是摸索着走,韩瑞稳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只有8户参与,但是村子里潜在的参与者不少,他们经常跑来打听相关消息,很是热心,只要这8户干成了,“明年(参加的人)肯定更多。”
家庭林场初定规模百亩以上
据统计,北京共有1072.3万亩的山区生态林地。此前,北京的生态林因管理人员年龄老化、村民离乡打工等原因出现过林子只能靠天生长或者被弃管的现象。这次的家庭林场试点就是要把这些遍布京郊的散生生态林纳入承包经营的范围,使部分闲置或利用率低的林地向经营大户聚集,解决“碎片化”及弃管问题。同时,在保护生态林的基础上,通过逐步放宽林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盘活森林资源,也赋予林农更多的财产权。
在综合考虑机械化程度、北京市林地地理状况、家庭林场人员构成等因素之后,北京的家庭林场初步定为规模100亩以上,且最好是集中连片。北京第一批家庭林场试点选择了三个区域,除昌平区韩台村之外,还有还包括房山区张坊镇仙栖谷沟域以及怀柔区二台子村。家庭林场面向试点区域的村民开放,只要愿意从事百亩以上集中连片林业生产经营的,都可以递交申请。这些家庭林场期限三年,主要是单一农户家庭林场、合作制家庭林场、股份制家庭林场三种类型,在保护林地的前提下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或者森林旅游,从而获得经济收益。
截至目前,北京招募到股份制家庭林场1家,单一家庭林场11家,合作家庭林场2家,共有64户农户参与家庭林场建设。从去年开始,试点区域内就陆续种植山姜、苦参、油葵、黄芩、柴胡、金银花等林下经济作物共计1645亩,月季等景观植被增加了6000株,林间散养柴鸡5000多只。在基础设施及旅游休闲设施方面,修建1500延米拦水坝、5000米登山步道,整理梯田达到10亩。各类资金投入约400万元。
家庭林场有退出机制
对于这1072.3万亩生态林来说,无论是发展生态旅游还是搞林下种植,大前提都是保护生态。为此,市园林绿化局制定了严格的家庭农场退出机制。例如,存在不搞林业生产、擅自将经营林地转包、转租,或者是使用违禁农药影响林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安全、恶意破坏植被、改变林地用途等行为,都会被取消家庭林场经营资格。
不过,家庭林场在经营制度上也有一定自由度。根据规定,试点区域可探索放开一定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适宜比例。具体来看,设施用地要以林间空地为主,禁止大面积砍伐林木搞建设;建筑物单体不得超过200平方米,高度不能超过4米,总面积最多不超过2000平方米,且不得超过承包经营面积的2%,以无地基立桩式或移动式为主,禁止因挖槽打地基大动土木破坏林地。如果要在林间修路,则以作业道、防火道为主,不能超过三级单向防火公路的建设标准,尽量减少或避免因设施建设对林地造成的破坏。
提及家庭林场未来的发展,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家庭林场的建设,仅靠农户自身的资金和政府扶持无法满足需求,还需要金融部门的支持。下一步,还要对家庭林场鼓励政策、流转政策机制、林地合理经营与利用等进行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