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程计划出台 家长关心考试的变化
今年7月,北京市教委出台《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划”),在此“课程计划”下,新学期的中小学生们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权。
根据新“课程计划”,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固定课时将被打破,学校及学生被充分“放权”制定新课表和课程方案,如白家庄小学和史家小学就采用长短课、大小课搭配的方式;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中小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7、8年级新生从新学期开始还将接触新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这门课将渗透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重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此举一出,家长们纷纷发问: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是否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今年“课程计划”一出台,整个延庆县的中小学就已经行动起来,拿出10%的课时用于综合实践活动。
据延庆县第二小学教师李伟新介绍,“课程计划”出台后,学校就在每个学科里都拿出10%的课时让孩子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参加包括市级、县内、县外、校内的各种体验活动,把课堂“搬出教室”。
李伟新表示,课程计划变了,考查方式肯定会作相应调整。从今年开始,延庆二小对低年级学生采用“成长树”的记录考核方式,与以往试卷考核的方式不同,“成长树”会设置好任务目标并记录孩子在一个学期里会背多少古诗、识多少字等等,以评估孩子是否提前得到“果实”,“成长树”到最后是否“枝繁叶茂”。五、六年级则在考核中更注重对孩子动手能力、科学实践能力的考查,并融入文言文等国学传统文化,不再是单纯的一张试卷。
延庆三中也一直在考试方面不断地尝试。据校长孟宜安介绍,在“课程计划”出台之前,学校就增设英语口语考试、语文演讲考试,让学生讲数学题考查表达和理解能力、考查理化实验能力等,效果较好的再沿袭下来推广。
在学校考试变化的趋势上,孟校长表示,在学科核心知识考核不变的基础上,考核深度与过去有所不同,“过去是想让所有学生都达到考核标准,现在是能够根据学生需要分层提供,这样可以把腾出的时间做一些综合性实践学习”。
至于对“课程计划”中要求的“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核,延庆三中多以展示、交流等方式进行,“让学生增强能力的同时也能意识到,实践是实实在在的。”孟宜安说。除此之外,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社团活动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些内容的考核都是无法通过单纯的考试来体现的,而要通过学科综合素质能力评价,形式更多样、更丰富、更感性、更“软”。
-专家意见
关注学习过程将成为未来方向
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教研员陈俊认为,近几年的北京市中考都是“稳中有变,变中有新”,而尤以今年变化较大,且普遍得到了广大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肯定,“题量、难度等方面都有变化,变化的目的是力图使每个孩子在他所学的范围内都能够有所成就,也更关注对传统文化的考查。”
陈俊以数学科目为例,指出在这个自身逻辑关系非常强的学科中,今年仍在考核数学本质的东西,如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更注重引导学生“多思少算”,把思维过程表达出来,考试关注了数学史、应用性解答,“数学味儿”很浓,开放性试题增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解答,答案并非唯一,考试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这种不见得关注结果,更突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可能是未来考试的一个变化方向。”陈俊告诉记者。
“多点开花”替代“挖深坑”
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教师葛晓红肯定了新发布的“课程计划”,“确实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做法”。同时她也指出,2016年SAT改革在考试中增加了对美国历史文化知识的考核,考核本国的传统文化是趋势,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也是必要之举,“在试卷当中应该体现并宣传国家传统文化,这是‘正能量’。”
葛晓红和陈俊都认为,以后的考试势必会按照现有的课程变化方向进行相应的改动,且延续今年的中考变化方向。目前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引入课堂,学生走出校门与实践“亲密接触”,这些内容都会体现在以后的考试中,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着重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数学,以后其他的学科都可能会偏重于对实践的考核力度,选择性会更多,这与课程计划中所提出的‘跨越学科边界、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也是一脉相承。”陈俊解释道。
难度降低也是今后考试变化的方向之一。陈俊告诉记者,考试难度的降低,把学生从纯粹的“解题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以后的考试强调的是学生不能‘死读书’‘读死书’,不像以前抓一个点‘挖深坑’,大家都不会做,而是‘多点开花’,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没有谁对谁错之分。”
-政策回顾
2014年11月13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改进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于2014年11月14日正式发布《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北京市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北京市初中科学类学科教学改进意见》。
《通知》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将禁止统考、统测,只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参加社会活动、文体活动等成长情况进行记录,到了初中阶段才开始完整记录学业成绩,并开展学生学业评价。
各种学科的改进意见里也提出,英语针对不同学段提出具体的英语教学目标;语文学科方面,首次对中小学生的阅读数量和形式作出明确要求,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并强化阅读提升、写作能力等等。
官方解读:
北京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指出,所取消的“统测”是指区级以上,考试结果“高利害应用”的统考统测,全市范围内,为监控教学质量而设置的3、5、8年级抽测将被取消。除此之外,正常教学中的期中期末考试等仍可进行。
“实践成绩将‘普惠式’加分,不仅限于理化。”李奕表示,科学实践成绩已经确定以加分的形式计入中考总分,但不会仅限于物理、化学两科。
-家长原声
期待与担忧并行
牛先生
“政策是好的,可这样实行的话很考验学校啊,社会活动能力差的学校怎么安排课外实践活动是个问题,而学校的这种社会活动能力又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这是不是又回归‘拼爹’了呢?”
丁女士
“我个人觉得,这更催促着我们家长去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并不是单纯为了学习,而是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并尽早发现孩子擅长的方面,而不是让孩子一度沉溺于学习之中,反而是荒废时光。”
杜女士
“学校、家长和孩子一时半会儿可能都不太能全盘接受,还需要适应的时间,静观其变吧。”
付先生
“对政策的初衷是支持的。可作业越来越简单,对孩子的考核方式如果不相应改变的话,对孩子不好吧?更何况这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编辑: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