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纵容“野鸡大学”撒野?

21.05.2015  14:37

  近日,“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曝光了国内210所不具招生资格、没有办学资质、涉嫌非法招生和网络诈骗的虚假大学,北京为虚假大学的高发地。(《北京晚报》等报道)

  在笔者看来,大部分的“野鸡大学”创办者,其实未必多害怕自己的学校被曝光。因为他们的学校虽名为“大学”“学院”,其实并未真正投资办学,只是建了个网站做宣传,通过“远程教育”发文凭而已。就算网站被停,校名被封杀,并不会带来多大实际损失,改个新校名是分分钟的事,曝光的速度绝对赶不上开新学校的速度。

  那么,“野鸡大学”究竟怕什么呢?很简单,它们的创办就是为了赚钱的,最怕的是没人“就读”,那样就没有卖文凭的收入了。应该说,很多人买“野鸡大学”的文凭,都是明知和自愿的。他们为什么会买“野鸡大学”的文凭?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幅扩招以后,大学文凭逐渐普及,没个文凭几乎无法去求职;二是很多用人单位看重求职者的文凭,胜过看重他们的实际能力。如果没有文凭者在人才市场上,能与有大学文凭者平等求职,不受歧视,“野鸡大学”的文凭就不会有那么高吸引力。

  必须要说的是,除了直接卖文凭之外,一些“野鸡大学”还用欺诈手段,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就读,不但骗这些学生的钱财,还耽误他们的青春时光。为此,媒体和有关部门总提醒考生报志愿时擦亮眼睛。其实,“野鸡大学”哪能上得了正规招生目录?那些能骗招学生的“野鸡大学”,多是跟正规高校有合作关系,乃至假托后者名义进行招生的。比如媒体曾报道过,首都某师范大学的70多名学生,读了两年多后被告知,学历从全日制本科变成了成教专科,校方回应称与其合作办学的公司存在欺诈行为,校方同样是受害方,将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所以,“野鸡大学”的问题,创办者只是一方面,还有其生存土壤的问题,包括社会“学历通胀”、人才观念不够健康,以及一些公办学校与它们“哥俩好”,等等。要让层出不穷的“野鸡大学”消失,光靠曝光乃至打击它们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转变社会观念、净化人才市场环境,以及控制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并严查混在“家鸡”队伍中的“野鸡”。(李凤荣)

编辑:陈雪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