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调整种植结构 集贤给农民吃下“定心丸”
“玉米增产了,却没增收,今年这地该咋种?”开春后,集贤县种粮大户刘明坤一直在琢磨着,与他一样费思量的还有新任县委书记于世军。今年,农民习惯种植的传统农作物玉米已看不到出路,许多“以地为生”的农民因此感到困惑。
围绕怎么调、调什么,集贤县委、县政府领导跑乡进村实地调研,与乡村干部交谈,倾听农民呼声。“不管怎么调整,粮食卖得出去,农民才敢种!粮食卖出价,农民才愿意种!”于世军说,在稳产能的基础上,要注重提品质、增效益,按照“往优质高效作物上调、往绿色食品上调、往市场需求上调”的原则,引导农民自主调整种植结构,规避种植风险。
“增水稻、调玉米、扩杂粮、强果蔬”,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集贤县采取“五招”优化种植结构,目前已落实水稻和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1万亩,玉米种植面积减少16万亩。
思想教育发动让农民动心
粮食增产,粮价却跌了,怎么办?靠引导、靠培训、靠服务,给农民吃下“定心丸”。
去年末,集贤县召开“谋事要实”专题会议时,于世军给全体干部出了一个课题:按照“虚功实做”,谋划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照此,县乡干部持续开展大下基层活动,帮助创建新型经营主体、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接农业产业项目。至今,已有200余名县乡干部深入到全县155个行政村开展工作。
“调结构不如调整市场。”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的升昌镇镇长徐天娇对此深有感触,“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关键得看收益,根子上还是市场说了算。”
按照市场需求,大力推广特色农产品种植。组织乡镇、村屯积极与周边农业龙头企业对接,先后到富锦水稻生产基地、宝清白瓜子生产基地、汤原黑木耳生产基地、佳木斯莲江口红树莓生产基地学习考察。全县已与10余家龙头企业建立联系,签订杂粮、马铃薯、白瓜子订单,带动结构调整面积5万亩。
调整效应向上游农业生产环节延伸,促进粮食就地加工转化。全县已发展粮食加工企业35家,规模以上企业22家,年加工粮食10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3.6亿元,利润1.4亿元。
做大优势推动让农民省心
依托现有6个农业优势产业,集贤把扩大种植规模作为种植结构调整的一个途径,把一个村的品牌扩大到一个乡镇,乃至全县。
通过市场带动、扩大会员、技术辅导,今年水稻、西瓜、香瓜、棚室果蔬4个产业在规模上实现扩量,全县优势产业种植面积从去年的27.5万亩扩张到37.3万亩。其中西瓜增加到5万亩,香瓜增加到2万亩,果菜增加到5.8万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需要粮食生产从数量型到质量型转变。比如,抗虫害、含水低的优质玉米更容易卖出好价。为此,集贤发挥园区示范引领作用,去年建设了同三、依饶、双桦3条公路沿线总面积72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带、7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鼓励农民创办各类绿色农产品采摘园、生态农业观光园、开心农场休闲园,推进农业多元化发展。
升昌镇保丰村开展休闲农业示范,建设农业采摘园、绿色观光园、农家餐饮园,打造假日乡村游经济。永安乡长发村建设600亩“水稻+鲤鱼”的“鱼稻”综合种养示范区。集贤镇同意村投资6000万元,建设占地345亩的“一泉一镇一田园”农业高科技生态园项目。
种植大户促动让农民同心
去年,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种植大户每公顷收益要比分散经营农户多出1000元左右。面临粮食价格和农资成本双重挤压的不利形势,保持农民收入不减少,必须将土地向种植大户流转,实行规模经营。
在县委的号召下,全县镇、村两级干部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帮助种粮大户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引导农民将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通过采取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据悉,今年集贤县将扶持各类专业合作社299家,发展种植大户775个,可带动土地流转面积31万亩,带动农民增收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