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是建设现代化服务型统计之必需
2014年6月10日,国家统计局马建堂局长在《中国信息报》上撰文,提出“大力弘扬苏区调查精神,坚定不移改进统计工作”。这是对建设现代化服务型统计提出的新思维、新要求。
调查是对统计制度、统计数据不断“证伪”的过程
人类有调查活动始于现代社会。然而,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调查方法和观念,却越来越没有按照现代性的规则发展和进步,往往落入了俗套,甚至跌入了形式主义的沼泽中。
从事统计研究和统计工作的人们,要经常追问自己:“统计何为”?“统计向何处去”?“调查工作何为”?“调查工作向何处去”?或许很多现行的调查方式抛弃了调查的元方法、元思维,其实调查概念最初的方法就是我们讲的田野调查。所谓田野调查,简言之,就是现场体验性的调查。为什么要有田野调查?田野调查要求的就是实地、现场、直接、体验,田野调查从来就没有原始和现代之说。
无论是统计制度的设计、统计工作的流程,全过程都离不开调查。首先,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现象制定的任何统计制度都无疑要先从调查开始,尔后,当统计制度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并形成以至开始执行后,我们必须还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要经得起人们的质询、质问。因此,我们就要不断地反思:“我们的这个统计方法制度能真实地反映出经济社会的现象吗?”“反映出的现象与实际的差距如何?”统计制度、统计数字需要不断地被“证伪”。再具体些讲,一个统计方法制度出台了,统计数字出来了,这仅仅是“假说”,要经过证伪才能提高其科学性。调查方法制度执行情况的过程,调查了解数字的真实性过程,就是“证伪”。因此,统计调查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对统计方法制度、统计数字的证伪。只有不断地反思我们的统计方法制度,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们的数字准确性;只有不断地反思我们的统计数字,才能不断地完善我们的统计方法制度。而要达到这样良性的思维循环效果,我们的方法手段就是开展调查。
调查研究是验证数据是否反映经济社会情况的必用方法
在统计科学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同时,受社会的质疑也会不断。应当承认,统计的定量方法并不完美。因此,本着对经济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任何一个统计参与人,都责无旁贷地要拿起调查的工具去为完善统计方法制度、追求统计的数据真实准确而努力。
统计科学要描述和研究的经济社会现象是由千差万别的个体组成,现象又具有变异变动性。如何描述和刻画这些各不相同的统计对象,需要了解每一类甚至每一个对象物的特质,这就需要开展统计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抽取出各类对象的同一性,最后形成统一性的统计方法制度。研究者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统计调查对象实际情况的掌握能力。如何有这样的能力呢?就是要靠调查研究的思维能力和行动方法。我们很多时候,把统计学、统计工作仅仅片面、狭窄地单一理解为是一种“数字的运算和摆布”,这是犯了“统计数字主义”思维错误。有些人往往错误地认为,统计就是计算出数字,计算出数字就是统计。而现实中,正是因为人们长期形成的这种思维定式,所以在统计工作中往往展不开思路,从而使统计工作陷入了“从数字到数字,从数字又回到数字”的小循环内。
如何使我们统计走出数字的“小循环”呢?如何拓宽我们统计的思路呢?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开展调查活动。有调查才能掌握情况,掌握了情况才能使数字的内涵更深刻。统计工作的调查强调对数字的产生体作问题假设,用收集上来的数字去融入数字产生体的情况之中。收集和计算出什么样的数字,个体数字能否真实反映数字产生体的情况,综合数据能否真实、全面地反映描述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统计调查行为。没有调查印证的数字总让人觉得心里不踏实。我们对收集到、计算出的统计数字的解释,对现有统计方法制度的执行,都有赖于统计调查结果的最后验证。统计工作的数字计算行为,统计工作的调查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定量和定性融为一体的行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完成一项事物研究,做好一项事业不可分割、有机结合的行为。
本文来自“中国服务外包网”: http://chinasourcing.mofcom.gov.cn/ 原文地址: http://chinasourcing.mofcom.gov.cn/c/2014-07-02/1718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