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种“特色”让黑土生金
海伦市前进乡双泉村万亩富硒有机杂粮种植基地里,农民正在矮高粱地里人工除草。
绥化农户种植黄菇娘获得可观效益。 佟易林摄
今年,绥化各地因地制宜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在玉米地上挖掘特色作物种植潜力,努力实现销得好,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小土豆替代大玉米
今夏,青冈县连丰乡三排四村姜明珠屯园丰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种植的马铃薯长势一片大好。这个合作社理事长赵国忱兴奋地说:“这些马铃薯是专供北京企业的。”
赵国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常年以种植玉米为主,今年,他借助青冈县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有利契机,瞄准马铃薯这一特色经济作物,联合村里的四户农民成立了园丰马铃薯种植合作社。“由于玉米的行情不算太好,恰逢赶上种植结构调整,经过前期考察和多方了解,决定种植马铃薯,自己种也是种,不如带着村民一起种,共同脱贫。现在,合作社种植马铃薯385亩,平均每户种植77亩。”连丰乡园丰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国忱介绍,“合作社与望奎龙薯联社签订订单协议,种植的马铃薯通过望奎龙薯联社全部供应给北京上好佳集团。”
今年46岁的陈海阔是连丰乡三排四村姜明珠屯的一名普通农民,在赵国忱的带动下,成为了园丰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一名社员,他说:“我家6口人,往年除了种植自家的120亩玉米地,还打打零工,一年下来也就三四万块钱。今年种了77亩马铃薯,虽然投入挺大,但一年下来预计得收入七万元左右,再加上50亩的玉米,今年效益能不错。”
“一亩地的马铃薯要比玉米增收1000元~1200元,像我们每户种植77亩地的马铃薯,一年下来,每人都能挣个七八万元,来年,我们计划扩展到2000亩,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合作社,实现共同脱贫致富。”赵国忱算着对比账,畅谈着未来的愿景。
园丰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仅是青冈县连丰乡种植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今年,连丰乡大打种植结构调整攻坚战,除调优玉米品种外,还鼓励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积极种植马铃薯、万寿菊、青贮玉米、谷子、高粱、水稻、大豆、葵花、大葱等特色作物近2000亩。
精品水果锁定高效益
海伦市共合镇兰华瓜菜合作社的温室里,果树上结满了鲜艳的红色、黄色大樱桃。红色的樱桃是“红灯”品种,那边黄灿灿的是“佳红”,咬一口,味甜如蜜,核小如小米粒,口感和市面上的普通大樱桃大不一样。
合作社理事长王玉兰曾经是一名下岗职工,10多年前回乡发展棚室瓜菜种植,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创办瓜菜合作社带领群众踏上了特色致富路。
王玉兰总是想常人不敢想、做常人不敢为的事。请专家、找高手,采用新技术、培育新品种,吊蔓香瓜、辣椒和礼品西瓜等走俏本地市场,远销北京等大城市。
调整种植结构,怎么调?就往高效益挣钱的品种上调。
去年末,王玉兰琢磨开始种植市场需求旺盛、效益高的新品种。她和海伦妇联负责人去大连考察,第一次看到了北方种植的大樱桃,市场价八九十元一斤。她的眼前一亮,大连能生长,咱们这黑土地咋不能生长?土地一样的属偏酸性质,你在大棚种,我在温室栽,应该能成活。
王玉兰买回5棵小树苗做试验,在温室里试栽,成活了!她异常兴奋,要知道,大樱桃主栽地区在山东和大连,在我省种植大樱桃的人还没几家呢。考虑到小树要等五六年才能到旺果期,春节过后,她筹资40多万元买回300多棵正值旺果期的大树。
伺候这些果树需要精细辛劳,王玉兰便在每天晚上八九点钟,温室温度高时,爬上棚顶掀棉被,后半夜正是别人酣睡时,顶住困意进温室内查看温度,温度低了,她又得爬上棚顶撂下棉被。这两个多月以来,她一门心思扑在这300多棵大樱桃树上,每天观察果树发芽、温度、根系是否扎实,生病了没有,一点也不敢懈怠。
她说:“两个多月以来,我手机关机,把自己关在温室内,精心看护着大樱桃树,谁也找不到我,这就是我‘失联’的原因。”
看着一串串果实,王玉兰说,现在得让这些果树把根扎实了,9月份至10月休眠,11月份加温,催其开花、坐果,明年正月里就能结果。
王玉兰说,山东的大樱桃是5月份产果,山东大地樱桃下来前,咱们这樱桃掉不下来每斤50元,如果正月里结果上市,每斤至少卖百八十元,况且,这里的大樱桃有沙蜜豆、黄色佳红、美枣、红灯等四五个品种,口味俱佳,一定能畅销市场。
该镇镇长国海鹏和主管农业的副镇长于小江正在温室里查看大樱桃的长势。国海鹏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品水果走进寻常百姓家,大樱桃一般来自山东和大连,品种、口味单一,通过玉兰大姐的合作社试验,让大樱桃落户海伦,试验成功后可在本镇大面积推广种植,让农民走上一条新的致富路。
种植中药材开辟致富新门路
今年,安达市老虎岗镇文化村盛达专业种植合作社种瓜菜、种药材、种绿色小麦,目前特色作物长势喜人。
从2015年开始,老虎岗镇鼓励支持发展地方棚室经济,并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每建一栋标准化大棚政府补贴1万元。这么好的优惠政策出台,打开了农民王俊辉多年梦寐以求建大棚种蔬菜致富的梦想。但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一个个困难接踵而来,他想起铁人王进喜说的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句名言增加了他创业的信心。
2015春天,王俊辉自筹资金4000余元盖起一座温室,种植茄子、辣子、西红柿、油豆角等普通蔬菜,当年就赚了6000元。
2015年秋天,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他召集本屯5位农户以入股投资的方式,组建一个盛达专业种植合作社,土地总面积255亩。合作社自筹资金70多万元,政府扶持资金17万元,建18栋标准化铁架大棚,镇政府又联系水利部门给他们打一眼机电井,并帮助安装了喷灌设备。
今年春种时,合作社规划出四个经济园区:18栋大棚蔬菜种植园区,面积20亩;药材柴胡种植园区,面积150亩;膜中膜香瓜、西瓜种植园区,面积50亩;绿色无公害种植园区小麦面积15亩和扣膜粘玉米种植面积20亩。合作社为了更好地掌握种植蔬菜和药材等技术,委派社员马志和郑福清多次到外地学习温室和药材种植技术,很快便掌握了种植要领。合作社还安排30余人就业,扣除成本预计年创收40多万元。
一眼望不到边的中药材柴胡种植区,刚刚破土而出的柴胡苗,一片郁郁葱葱,丰收在望。王俊辉介绍,种150亩地柴胡,投资50万元,在齐齐哈尔药材经销处购回柴胡种子,并且与他们签订回收柴胡合同,不但当年可收回成本,而且经济效益相当可观。(王彦斌 马明超 管存本报记者史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