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园”30年迷倒众老人
□老年日报记者亓红/文董晓楠/摄
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出门,带着本,将提前编好的谜面,用粉笔一笔一划地书写在地上,供过往行人竞猜。从1982年起至今的33年间,在哈尔滨市道里区顾乡公园,每年4月25日至9月25日的每一个清晨,就会有一群老人来这自办谜园,附近居民走过、路过都会驻足看一会儿、猜一会儿,深受来此休闲的中老年人喜爱。
坚持33年办园理念积极向上
9月3日清晨5点30分,谜园开园。75岁的老人翟瑞光蹲在地上正在写谜。他已经参加了6年,家距公园3公里左右,每天凌晨4点准时出发,除非遇到极端天气,一般都坚持来。
谜园最大年纪的张德松88岁,他每天天不亮就出门,近20年来,他天天翻字典、看报纸,就为了编谜语。
据张德松说,谜园的两位创始人已经去世,最开始是用沙子撒字。他们去世后,后来者才开始用粉笔写。创立的初衷是自娱自乐,但发现同道人很多,便坚持了下来。
30多年来,老人们的办园理念紧跟国家形势、传递正能量。大事件、重要节假日、时令节气都会编进谜面中。9月3日是谜园的第124期,“热烈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是主题。
见人出题谜语录入智能化
从最初的纸笔记录谜面到将谜语录入手机,老人们的记录方式发生着改变。一位清瘦的老人拉着记者出题:“万丈长弩是我姓,泼水节、日月同辉是我名。你猜我叫啥?”“您叫张发明?”张老很高兴:“对了。你猜谜能力还挺强!”77岁的他见谁都想出题儿考人家。老人思维敏捷,其他6位谜友都是把编好的谜语写本子上,唯独他三年前就已弃用纸笔,随时随地将谜语录入手机,每天带好手机轻松上阵。
要“做作业”多琢磨多思考
谜园的“编辑”们每天都得回家做作业,“不准备明天写啥?总得琢磨,总要思考。”“年轻的生力军”、67岁的粘建军先是学生,现在也进入编写队伍。“这些老师都很有学问,编的谜面越琢磨越有滋味儿,尤其78岁的李春山,他出的谜深奥难猜,若能猜出一两条,我会高兴一天。”
与民同乐既锻炼又“接地气”
这里不仅有编者,还有“记者”,夏德成70岁,每天都来,跟着抄了两年,记满10本。“抄也挺有意思,开动脑筋,这里边都是知识,练脑又练手!”
目前谜园团队有七个人,最大年纪88岁,最年轻者也已67岁。30多年来老人们的共同感受是这个活动有意义———“接地气”,既能锻炼自己,又能“与民同乐”,更能广交志趣相同的朋友。“这就是我们的终生事业!何况目前已有几位年轻的大学生加入,我们已经有了接班人……”翟瑞光笑着说。
编辑: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