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葱茏不负春 华北平原一个村庄的春耕报告
4月初,华北平原的田野里油绿的麦田成片,田间地头处处有农民浇水、打药、追肥的忙碌身影。“小麦的返青期已过,现在正是生长拔节期,要浇开春头一水、追一次肥,正是春耕农忙时。”河北省满城县高荆村党支部书记王三海站在地头告诉记者。
“从去年11月到今年3月,一场雨都没下。虽说十年九旱,但今年这种情况还是要比常年严重些。”路海英是小赛村的种粮大户,3月末的这场春雨到来前,他虽然有些着急,但心里还是有底的,“这两年小农水项目把我们这片的村子都覆盖了,没雨水能浇上井水,再加上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了科学种田,保丰收不成问题。”
正是因为摆脱了种田靠天的依赖,路海英这两年把种植面积从200亩扩大到了500亩。随着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和科学种田的普及,像路海英一样种田有底气的农民越来越多。
人努力也靠天帮忙,及时雨缓解燃眉急
3月25日~27日,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不期而至,久旱的麦田终于得到甘霖的滋润。说起这场“及时雨”,路海英打心底里高兴:“正赶上需要浇头一水的时候,这场雨一来,至少帮我省下了一万块钱的浇水费用。”
“虽说去年11月份浇了封冻水,但也抵不住去冬今春一点儿雨水没有啊!”高荆村农民左保军说,前些天下地,他抓一把土,一松手土就都散了,“冻水也快干了,必须要浇水了。”
就在这时,一场持续了3天的春雨降临,满城县农业局副局长路大旗说,降水过程中县里还实施了人工增雨,尽管3天总降雨量不到20毫米,但也可以缓解燃眉之急了。
春雨贵如油,在缺水的地区尤为明显。“没有雨水,地下水位会降低,井灌区抽水量小、浇地慢,相应地会增加电力和人力成本。”
县水务局工程股股长张玉龙说,“即使节水灌溉区域,浇一亩地也需要40立方水,全县18万亩小麦,浇一次需要720万立方水,这场春雨一来,很多地区开春头一水就给农民省了不少成本。”
“小农水解决了最愁的浇地问题”
在高荆村3000亩成片麦田里,最醒目的要数那一个个红瓦黄墙的小房子了,沟渠里每隔十几米就有一个出水口,这是小农水工程为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造的。“出水管道都埋在地底下,需要浇哪块地,就打开相应的出水口,水从地下管道直接流过去,大大节省了沟渠渗漏和蒸发浪费的水,一亩地能省20立方水。”张玉龙说。
对农民来说,小农水的作用远不止节水节电,还解决了浇地的大麻烦。
高荆村农民金建深已经67岁了,孩子们在外打工,家里6亩地由他一个人种。“以前最愁的就是浇地,一系列准备工作至少得花费一两天时间,因为沟渠长,浇地时每隔一段都得有人看着,费时费人工。现在,拿着电卡在地头一刷,水就从地下管道流到地里了。以前两小时才能浇上一亩,现在只需要40多分钟。”
王三海说:“村里大都是60多岁的老人在种地,最愁的就是浇地了。现在老人也能轻松种地了!”
张玉龙说,小农水工程建设实施以来,全县节水灌溉面积已经达到9万亩。节水灌溉设施是抗旱的重要举措,但仍有很多农田没有实施,尤其在山区半山区,没有井水灌溉,一旦不下雨,基本就成灾了,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让小农水惠泽更多农田。
“扫描条形码就能知道该怎么施肥”
眼下,路海英开始准备给小麦追肥了。采访当天,正赶上他拿着县农业局发的信息卡,到小赛村测土配方服务站,获取自家地块的测土配方信息。
在服务站进门的醒目位置有一台立式触摸屏,路海英拿起扫描设备扫描信息卡上的条形码,他的地块土壤信息便显示在屏幕上,路海英输入小麦目标产量后,系统又给出了具体的施底肥建议、追肥建议。
“怎么施肥不仅关系着小麦产量、成本,还影响着土壤质量,我种的地规模大,更要做到科学施肥。”老路种了一辈子地,懂得科学施肥的重要性,“从2012年起,小赛村土肥站就装上了这个系统,这几年用下来,我测算了下,小麦每亩少用16公斤肥,玉米每亩少用11公斤肥,产量还有所增加,500亩能增产节支约3万块钱。”
“全县已经有近1万农民有了这样的测土配方信息卡,县里目前建立的18个测土配方服务站都配备了这样的系统,农民可以就近查询到测土配方方案。”在县农业局土肥站站长朱银香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全县测土配方布点图,从2007年至今,图上的小红旗已经插遍了全县绝大多数农田,而且一年比一年密集。
“施多少肥凭经验,买哪个品牌看运气。”测土配方施肥还没覆盖到金建深家的地块,他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专业的指导。对此,王三海说:“村里大都是种几亩地的小农户,在科学用药用肥上很难对农户统一,村里计划成立种粮合作社,实现规模种植、标准生产,解决小农户施肥打药、购买农资的难题,也能达到节本增效、保护土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