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的“帽子”别戴上瘾
国新办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扶贫日和社会扶贫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在回应媒体时提及,个别的国家级贫困县在脱贫之后不愿意摘帽,不愿意放弃这种既得利益。(10月15日中国广播网)
贫困,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光彩的事,不够体面,遭人嫌弃。但是国家级贫困县这一名号却被许多地方执政领导所青睐,拼尽全力向上级部门争取贫困县的名额;甚至有的贫困县早已脱贫致富,但却不愿意摘下贫困的帽子,戴贫困县的帽子戴上了隐,不想摘、不愿摘、赖着不摘。
之所以许多已脱贫的贫困县不愿摘帽子,是因为这个帽子能够带来“银子”。国家级贫困县在各级地方政府中会得到重视,优先发展产业化建设。享受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同时中央亦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扶贫。如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等等。能够争取到诸多项目和资金,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上级部门对贫困县的发展目标相对较低,因此任务完成起来更能得心应手。诸多好处,让许多贫困县把贫困的“帽子”戴上了瘾。
国家级贫困县的认定审批相当严格,需要从“GDP”、地方财政收入、人均纯收入等多个方面核查,因此要进入贫困县的队伍里也并非易事。也因此,要将贫困县除名同样困难。许多贫困县戴着帽子不摘,故意隐瞒地方的经济收入,目的就是想要享受国家更多的优惠政策,坐等“天上掉馅饼”。因此,贫困县的帽子成了许多地方领导“等、靠、要”的靠山,“慵、懒、散”的保护伞。抱着资金不谋民生、扶贫之计,却大搞城市建设、办公条件改善之事。真把“贫困帽”当做了“享乐帽”。
应摘掉脱贫县贫困的“帽子”,防止其戴上瘾不肯摘。笔者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规范贫困县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完善考核细则和评估标准,尽量压缩贫困县以贫困之名寻求利益的空间。要将贫困县的脱贫率纳入地方考核当中,对率先脱贫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后续支持。同时也要加大惩戒力度,对一些贫困县“炫富”,乃至套取、挪用扶贫资金的行为进行问责处理。
扶贫本是对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扶持和帮助,别拿他当做寻求利益的摇钱树,更不能把贫困的“帽子”戴上了瘾。
文/高明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