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投百余万建赠书图书馆 运营五年陷资金困境

21.09.2015  18:18

  9月17日,“民间流动图书馆”创办人徐大伟在摆满书籍的借书室内。这间图书馆以“公益赠书,人人传阅”为宗旨,但也因“纯粹公益”陷入资金困境。新京报记者 周岗峰 摄

  每季要交租时,胡同里这间免费赠书的民间流动图书馆,都面临着关门的危机。

  至今年9月17日,民间流动图书馆已登记赠出82317本书,加上邮寄赠书和房租,创办人徐大伟投入100多万元。而眼下,这个以“公益赠书,人人传阅”为宗旨的民间流动图书馆,负债逐年增加。

  母亲说,你这不是在扔钱吗?朋友说,干不下去关门不就得了,还用为这个借钱?公司的员工们埋怨,赠书的钱还不如发奖金呢。

  每到危机关头,徐大伟总是会拉开抽屉,翻看因收到赠书而受益的书友们的来信,他公益赠书的初心又很快被焐热,“读书能改变人,我做的是件有价值的事。

   初心

   公益赠书,人人传阅

  从雍和宫大街转进官书院胡同,在一百多米的胡同深处,一个外墙用绿色粉刷装饰的小院显得格外清新。小院将近40平米,白墙灰顶,大红木门朝内开着,外墙上刷着几个大字:“读好书、做好人”。

  这里就是“民间流动图书馆”,创办人徐大伟2010年来这时,得知清代的御书楼就建在这条胡同,立即签约交了租金。回忆当初的激动,他说自己的公益赠书梦因此也算有了个美好的开始。

  徐大伟来自山东海阳市的一个农村,2000年大专毕业后,在罐头厂压过瓶盖,在海边卖过鱼,在读了300多本广告策划书后,他通过考试,逐渐成为一个策划专家。

  成名后,他在博客里向大学生推荐100本好书。有的学生留言,家在农村买不到这些书。于是他就答应留下地址给他们免费寄,这么分几拨赠出去1000多本藏书。

  让需要的人能读到书,让徐大伟产生了免费赠书的想法。如果赠书被传阅和分享,会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2010年,生意赚钱了,徐大伟就背着家人,租下这间小院,创办了这间以“公益赠书,人人传阅”为宗旨的民间流动图书馆。

  17日上午10点,来自通州的王文走进十几平米的借书室翻找自己想要读的书,也顺便将自己带来的杂志和两本养生书交给管理员,回捐给图书馆。

  “我常来,这里安静、纯粹,给人的感觉特别好。”王文说,挑一本喜欢的书,登记下书名、姓名等信息就可以把书拿走了。

  “我们是免费赠书,不用还回来,希望你看完以后传给别人。”每次赠书,图书管理员都要交代这么一句,这是他们赠书后唯一的要求,让书在民间流动起来。

  前三年,图书馆还开通网上赠书业务,只要在书单里找到喜欢的书,留下姓名、邮寄地址和电话,书就会免费寄到。

   现实

   生意不顺难以接续

  图书馆只有借书室经常使用。借书室不到10平米,8个五层的书架连接处已经破损,用透明胶粘着。书架上下摆满了书,科普教材、影视艺术、历史文学等共3000多本。

  “以前都是从书店买的新书,现在以书友们回捐的书为主了。”徐大伟一边说着,一边将新收的书盖章摆上书架。经营5年,藏书的质量不断下降,借书室的设施老化,越来越远离他想要的样子了。为了节约成本,网络赠书业务也停止了。

  下午,一位从伦敦回国的作家走进借书室,“这里开了有四五年了吧,坚持下来真不容易。

  徐大伟笑了笑,算是感谢对方理解自己的困苦处境。

  当初徐大伟的生意顺利,跟家人“先斩后奏”创办了“民间流动图书馆”。家人听到消息后一致反对。连五十多岁、从未经商的母亲都知道,这个事太“烧钱”了,因为图书馆的房租、书费、邮费都由徐大伟一人承担,而图书馆没有任何收入。

  如今,受经济形势和互联网创业浪潮冲击,徐大伟的公司也面临转型,这让已为图书馆支出了100多万的徐大伟捉襟见肘,每个季度的房租都难以凑齐。

  这时,对图书馆本来就不看好的亲戚朋友们都劝他关门算了,“又没人让你开!

  妻子知道赠书是他心里想着的事,只是委婉地劝他要量力而行。

  眼看着小院房租的钱都凑不出,徐大伟找做企业的朋友借钱周转,对方的质疑更大:“你赠书怎么赚钱?不赚钱你为什么要做啊?

   坚持

   读书可以改变人生

  借钱常常四处碰壁,晚上来到小院,徐大伟也想过要不关门吧,因为坚持下去真的太难了。

  每到这时候,他会拉开抽屉,看看书友们的来信和留言。

  “小蜜蜂”说这是他第一次来北京,收到赠书是来京最温暖的纪念;正在服刑的小林,年少无知时犯错,读书让他找到了重新做人的勇气。云南的大学生谭小月原来只爱打游戏,意外收到赠书后在宿舍办了读书角,毕业后找到了好工作……

  “这些人我都不认识,通过赠书把我和他们联系起来了。”徐大伟说,图书馆开门后,除了文化人士、大学生,到这来的有满身尘土的建筑工人,附近单位的保安、打工仔、社区工作者等等。

  “如果他们因为在这拿到一本好书而高兴,在工作中对别人的态度更好了,改变就产生了。”徐大伟说,自己之所以要坚持赠书,因为从那些书友身上看到了自己,他们一样出身平凡,但读书可以改变人生。

  又到了要交租的时间,望着桌上的康乃馨,徐大伟按下发送键,向一位朋友发出了一条借款短信。

  花是重庆一个受益的书友在教师节送来的,让他高兴了好几天。

  徐大伟认为书的价值太大了,传出去能改变这个时代。而这,也是他一直坚持公益赠书的动力。

  为了让图书馆能继续办下去,他悄悄把自己的奔驰车卖了,“梦想一定要坚持,公司关了这里也不会关。

   期许

   更多人参与公益赠书

  其实图书馆也并不是没有赚钱的机会。

  小院一共4间房,除了借书室、阅览室,还有一间库房和住房。有书友出主意:你这有地方,可以卖点水、咖啡和简餐的,有收入图书馆能形成资金的循环。

  有赚钱的点子,做策划的徐大伟不会想不到。“这里是免费赠书,如果卖咖啡,你说来拿书的人买不买?”为了让书友有个完全没有压力的环境,徐大伟拒绝了很多咖啡厅提出的合作。

  当初在网上赠书时,家人说把那些好书留下给孩子吧,以后可能买不到了。他也犹豫过,最后决定一本不留,既然要做公益,从本心上就要纯粹。

  为了免除书友的压力,他们既不验查身份信息,也不要求留下联系方式。赠出去的书到底有没有传出去,始终是未解之谜。

  每一本赠出去的书,他们都会在扉页上盖一个红戳,上面印着“公益赠书敬请传阅”,书脊上也印着图书馆的馆名。

  正是这些标记,让他们看到一些赠书的下落。有时在胡同的废品收购站,有时在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以三、五块的价格按二手书出售。

  这一度让他感到失望。但是转念想,至少这些书被赠出去时还有人看过。而人是慢慢改变的,一次两次没有传出去,以后就可能会改变。重要的是读书理念能不能传播开。

  相对于此,徐大伟更担心的,是公益赠书的理念能不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并加入。

  “5年了,做这件事的还是我一个人。”他希望自己是个开头的人,以后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不管是修缮、扩大原馆,还是另建新馆,不管以什么方式,只要让更多人读上书,他就愿意付出更多。

  新京报记者 陈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