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合科技:价格战“先锋”的高利率之谜
深圳市赢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赢合科技”)是目前国内锂电设备制造企业当中,在上市道路上走的“最远”的一家。4月23日,证监会核准了25家企业的IPO申请,赢合科技是其中之一。
行业经历大幅波动的背景下,作为价格战“先锋”的赢合科技近三年平均高达40%的毛利率以及23%的净利润率。而这样的成绩单却并未得到同行的认可:“赢合的财务数据,我们看不懂。”“那么低的价格,毛利率做到25%就已经很棒了,超过30%不可能。”“赢合的销售价相当于我们的采购成本,怎么能做出30%的利润?”......
除去利润率较同行偏高的因素,《第一财经日报》多方采访还发现,赢合科技在收入确认、核心人才队伍、专利申请等方面可能均暗藏风险。
利润率奇高
锂电设备生产企业的下游客户是锂电池生产企业,锂电池企业受到国家新能源政策影响非常大。2010年开始,随着动力锂电受到国家整体推动,出现整个行业发展高潮。就在这个时候,PE、VC也大举入股锂电设备企业,助企业上市一臂之力。
不过,2011年到2013年,由于相关补贴政策有所延后,锂电设备行业也经历了发展的低谷期。特别是2012年,有关“倒闭潮”的报道屡见报端,一些投资者也因投资回报远低于预期纷纷选择离场。对于留下的PE、VC而言,不得不面对企业业绩大幅波动,迟迟无法满足连续盈利的上市要求。而越来越激烈的价格战、技术挖角和抄袭复制,也越来越令人头疼。
这样的背景下,赢合科技的业绩表现就显得格外引人注意。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赢合科技实现营业收入2.25亿元,净利润5052元;公司近三年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1.6%、38.55%、40.64%,净利润率分别为22.91%、23.84%、22.45%。
仅仅翻看招股书,投资者一定很难体会“利润率奇高”是什么概念。赢合科技在其招股书中选择了与两家上市公司进行对标比较,即七星电子(SZ.002371)和晶盛机电(SZ.300316)。比较而言,无论是毛利率、净利率还是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等指标,赢合科技都处于平均水平。
但业内人士认为,上述两家公司并没有太多的可比性。公开资料显示,七星电子主要从事基础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业务,主要产品为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电子元器件;晶盛机电主要生产光伏设备。均与赢合科技所属领域差别较大。
七星电子内部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介绍,公司产品结构中锂离子电池设备占比不到10%。他表示,七星电子锂电设备定位高端,毛利率在行业内属于领先水平,但最高也只能达到30%左右。
真正具有可比性的深圳市吉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吉阳科技”)、深圳市雅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下称“亚康机械”)等锂电设备生产企业,也都较赢合科技披露同期利润率低5~10个百分点。
毛利率高于同行,一般意味着产品要比同行更高端、更有市场。但赢合科技的售价不但不高,反而要低不少。低售价、高毛利,让赢合科技的财务数据让同行难以理解。
“竞争趋于激烈,销售毛利润率和净利润率都会下降。”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鲁桂华对本报记者表示,如果产品领先于竞争对手,则抵御价格战的能力更强,维持高利率的能力也越强,这需要看赢合科技的产品是不是优于对手。“如果产品并不领先,那就有可能存在问题了”。
而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方面,赢合科技的产品“定位不高”,通过打价格战实现经营目标,走的是低端路线;另一方面,从销售客户来看,公司前十大客户中也没有比亚迪等行业龙头,客户规模较小。
“这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利润率都是差不多的,除非进口设备利润率可能偏高一点。”一位不愿具名的锂电设备行业分析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过去几年锂电设备经历了一个波谷期,价格战在这一期间更加激烈。
赢合科技正是这场价格战的“先锋”。以占公司营业收入26.54%的卷绕机为例,2014年赢合科技销售单价为23.32万元,相比于2013年13.4万元大幅提高。原因是公司自动卷绕机比重增加,半自动卷绕机比重减小。这一“混合”价格使得行业比较变得困难。
吉阳科技营销总监对本报表示,全自动卷绕机行业内普遍售价在每台55万~65万之间,个别公司略高,会达到每台70万元。赢合科技的销售单价要比同行低不少。
另外,赢合科技销售量较大的涂布机、制片机等售价也较低。“他们对客户说涂布机价格可以比我们低30%。”深圳一家锂电设备企业的高管对记者称,同一地域,直接材料成本、人工成本都差不多,维持20%以上的净利率基本不可能实现,“我们的销售净利率只有10%,他们的财务数据,我们看不懂”。
财务风险隐现
赢合科技2013年获得了一个新客户——山东威能环保电源有限公司(下称“威能环保”),该客户2014年为其贡献收入4728.4万元,占比超过20%。就是这笔已经确认的收入,引发行业的争议。
2013年,赢合科技与威能环保签订总金额为5500万元的《设备购销合同》,并向其累计收取3043.40万元预收款。赢合科技在对证监会反馈时说明,对威能环保的收入金额为5008.73万元。也就是说,2014年赢合确认的收入4728.4万元,占对威能环保全部收入的占比超过90%。
赢合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收入确认的时点为“产品交付客户处安装调试完成,经客户验收合格后确认收入”;收入确认的依据为“产品通过客户验收后,客户提供的《验收单》”。
不过,这里所指的《验收单》却引发业内质疑。多位锂电行业人士对本报表示,威能环保对多家供应商的产品都没有验收,原因就是生产线上部分产品达不到验收条件,而这部分产品恰恰就是来自赢合科技,为何单单给赢合科技的产品完成验收?
“我们一直在跟威能环保沟通,但是一直不给验收。”深圳一家锂电设备企业中层对记者表示,与赢合科技的设备处于同一条生产线、属于威能环保同一批设备的多家锂电设备企业至今都没有完成验收。
吉阳科技称,截至3月31日,公司于去年1月向威能环保提供的全自动注液机设备仍未验收,原因是“整线运行不理想,项目进展缓慢”。
据本报了解,东莞市骏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去年9月给威能环保提供的铝壳动力电池装配线已经投产,但截至今年3月底也还未验收。七星电子在2013年11月向威能环保提供的涂布等设备已经完成调试运行,达到验收条件,但“因其他设备供应商提供的后道供需生产设备不能正常运行,受到拖累,导致项目中所有生产设备至今(4月2日)未验收”。
前述锂电行业分析人士也表示,一条生产线上的设备一般会同时验收。原因是,验收是为了整个生产线能够投产,只给其中某一段做验收没有意义。而且,验收就意味着要结算货款,下游企业会倾向于拖延验收时间。
“(对于拟IPO企业)如果确认收入时并没有拿到验收单,那问题就严重了。”鲁桂华称。
深圳一位锂电设备企业人士对本报表示,提前拿到验收单也是有可能的,但往往要在退货条件上对客户做出妥协,比如约定一定时间内可以无条件退货。但是这种约定实际上是将收入提前、风险延后,因为无条件退货的风险非常大。
挖角“遗患”
因为“挖角”手法激进,赢合科技目前正处于多起专利权纠纷、员工竞业纠纷当中。
在激烈的价格战中,投入高昂、周期漫长的技术研发让企业不耐烦。从同行挖角,直接将成熟的人才和技术引入企业内部,也成为锂电设备企业的惯常做法。 赢合科技即是如此。预披露更新后的招股书显示,截至去年底公司有研发技术人员合计64名,其中核心技术人员5人,即王胜玲、林兆伟、张俊成、张勇、李逆。
其中,林兆伟担任赢合科技监事会主席,任总工程师,此前先后担任深圳市嘉拓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深圳市联强鑫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王胜玲担任赢合科技副董事长、研发中心总监,此前曾先后担任深圳恒力高机械有限公司开发部工程师、深圳创明电池有限公司设计师、珠海华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主任。
“王胜玲从珠海华冠离开,直接就去了赢合科技,这个行业内部都知道。”一位珠海华冠内部人士告诉本报,知识产权、技术专利方面的法律保护较弱,通过法律程序维权难度较大,虽然保密协议、竞业协议都会签署,但是真正出现了问题,“多数也只能自认倒霉”。
李逆担任赢合科技研究院主任,此前曾先后担任深圳市吉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室经理、深圳市四方精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技术副总。值得注意的是,李逆因违反竞业限制协议已经被原工作单位吉阳科技起诉。目前该案已被法院受理。
赢合科技仍处在竞业纠纷中的技术骨干还有多名。本报从吉阳科技技术管理部门获悉,公司电气系统工程师陈明强2007年1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吉阳科技工作,2014年7月就与赢合科技签订《劳动合同书》,担任电气系统工程师职务。
“陈明强非常核心,在吉阳地位非常高,2007年至2014年一直带团队,属于非常骨干的员工。”上述部门负责人对本报表示,公司与陈明强签有竞业限制保密协议,离职时公司也主动支付补偿金,但遭到陈明强关闭账户拒绝接受支付。目前,陈明强也因违反竞业限制而被吉阳科技起诉。
如果赢合科技及相关员工败诉,可能将面临停止生产相关设备、赔偿设备受益等风险。超出常规的同行挖角,除了会带来接连不断的竞业纠纷,还会引起专利权纠纷。
赢合科技在2014年递交的首份招股书中曾披露,已于当年2月17日被吉阳科技告上法庭,案由是专利申请权权属纠纷。赢合科技没有披露该案件最终结果。
这起纠纷正是源自从同行挖角技术员工。2011年3月廖如虎与吉阳科技签订《劳动合同书》,任机械系统工程师,吉阳科技也与廖如虎签订《竞业限制协议》。2011年11月,廖如虎从吉阳科技离职,2012年5月其名字就出现在赢合科技的专利申请书中。
《第一财经日报》从吉阳科技获得的《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调解书(2014)》(深中法知民初字第152号)显示,法院已经主持调解,将涉案专利申请权判定为归属吉阳科技。目前专利申请权人正在变更过程中。
来源: 一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