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苓 让《红高粱》有了烟火气

17.11.2014  15:57

  作为一名资深编剧,有人说赵冬苓是中国最赚钱的编剧,有人说她是中国最有名的编剧,总之她凭着自己手中的笔,在这个默默无闻的行业干出了名头。在接受记者微信采访时,与许多演员和导演不同的是,她不愿用语音回答记者的问题,而是选择用文字与记者交流。出乎记者预料的是,赵冬苓对问题的回答快速、准确又清晰,让人不禁感叹,不愧是与文字打交道的人。

   创作的初衷

   是为了“挑战”

  赵冬苓说,对于接不接下《红高粱》这部剧,她当初也曾犹豫过,“但是,挑战对我永远有诱惑力,所以我才接受了这项工作。”赵冬苓明白,创作《红高粱》的剧本,不仅考验她的写作能力,更考验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作品一旦问世,等待她的不仅有赞美,也可能有批评和非议,对此,赵冬苓认为,“无论是弹和赞,都说明了大家对这部剧的关注和承认。”在此前接受采访时,导演郑晓龙和赵冬苓本人都曾多次提及过,《红高粱》的剧本创作过程非常紧张,常常一天之内就要写出一集剧本。基于这种工作状态,有些观众对剧本的质量表达了疑虑,赵冬苓却坦言,编剧的世界外人不懂,这完全是她的正常速度,“我写作速度比较快,这是圈内公认的。我的状况是,写得越快,也就意味着写得越好,写得慢肯定是出现问题了。”赵冬苓说,在写作剧本前,她曾做过大量的调研工作,包括亲自去山东高密,采访当地研究历史的学者、莫言的家人,也曾专门参观学习当地的酿酒工艺等。“我有个习惯,每次创作前一定要到当地采访,走一走、看一看。采访主要是找感觉,现在能看到的高密肯定不是当年的样子了,但去了感觉就不一样。”

   自称美剧迷

   给剧本打85分

  这两年,赵冬苓一直在研究市场上的各种好剧,包括郑晓龙导演的《甄嬛传》。“我研究《甄嬛传》,是研究它如何塑造女性形象,以及它在艺术上细致的表达。”赵冬苓还自称是个美剧迷,《红高粱》也借鉴了不少美剧,比如《傲骨贤妻》。“《傲骨贤妻》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一部剧。但它的第一季、第二季在国内并没有那么多的人追捧,从第三季开始才火起来。我仔细研究,发现前两季女主角是端着的,从第三季开始,编剧让她展现了最真实的一面,剧集马上好看起来,这给我很大启发。所以,在《红高粱》里,你很难用好人和坏人去界定剧中的人物,他们是生活在真实生活场景中的真实的人。”

  谈到对《红高粱》剧本的评价,赵冬苓给自己打了85分。在她看来,艺术创作是没有止境的,留下15分不是不满意,是给今后的创作留点进步的空间。“《红高粱》的剧本方面,总体来说我是很满意的。从创作之初,我写作的指导思想就是一定要在精神气质上尽可能吻合原著。但我要考虑到时代的变化和我们现在对影视剧的要求,其实我做的最多的工作,是把原作中断裂的、不完整的人物关系、社会关系补完整了,让故事有了烟火气。”电视剧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赵冬苓也承认,如今回看《红高粱》的创作过程,确实有一些瑕疵的存在,“比如我以前的作品从来不出现坏人,这次出现了。”赵冬苓口中的坏人指的是剧中曹征饰演的钱玉郎,此人不但玩弄感情,更为了一己私利,背弃民族大义,是个彻头彻尾的反面角色,赵冬苓不无惋惜地表示:“当我看到曹征的时候,感到特别遗憾,觉得如果我当时见到这个演员,这个角色我能完成得特别好。”

   剧版《红高粱

   就是日后的经典

  尽管谦虚地给《红高粱》的剧本打了85分,在电视剧取得超高的收视率后,赵冬苓也并不隐藏自己的欣喜,“收视率肯定关注啊,谁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呢?”在赵冬苓眼中,观众喜欢看,同时又兼具情怀的作品,才能配得上“经典”二字。

  “我在创作中会很注意商业化元素的,这是职业操守的一部分,也是作品的必然要求。不然无论你有何种情怀,没人看还不等于没有吗?”赵冬苓表示,作为一名电视剧编剧,她的工作是要做好商业元素与艺术元素的平衡。“我关注收视率,但我也一直认为,一部作品,只追求收视率肯定是有问题的。至于我自己,我是不满足于只做娱乐产品的人,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情怀、有表达,《红高粱》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所谓经典,很像初恋,一日相见,很难相忘。忘了的就算了,没忘的就成了经典。”这是赵冬苓心目中“经典”的定义,在她看来,《红高粱》无论小说还是电影,刚面世的时候都有不少的非议,但时间长了,它们闪现了自己的艺术价值,就成经典了,“我大胆地说一句:以后,无论谁再拍剧版《红高粱》,都不可避免地会被人拿来和我们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