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底层的农户家庭越认同“读书无用论”
“读书无用论”正冲击着中国的村落社会,乡间少年对学校中的教师更多的是“瞧不起”,甚至寄宿生活衍生“反学校”的帮派文化不断扩散。如何看待乡村的“读书无用论”?如何重建乡土社会对教育的信心?在9月6日搜狐教育与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举行的沙龙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康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李涛就该话题进行对谈。现场李涛分享了其对农村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读书无用论”在中国村落内部的流行并非是一个被媒介故意渲染起来的伪命题,而是实实在在愈来愈冲击村落社会的真命题。
搜狐教育独家整理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李涛
农村男性比女性更认同“读书无用”
年初上海大学一名博士所撰写的《返乡日记》引起了公众很有意义的讨论。这讨论是这个时代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知识无力,那知识无力到底是什么呢?“知识无力”背后的隐性论据是:知识实现阶层上升流动的功能在变弱。通俗地讲:正是知识转换成为财富和地位的功能在削弱,以至于农村中“举家式”的教育投资难有直接现实回报,读书在实用理性主导的乡土中国变成了无用之举。
“知识无力”背后的“读书无用”观念究竟是真实流行于中国当下村落中的社会事实?还是仅仅被媒介不懈炒作而荡漾在公共舆论世界里的头脑风暴?针对此问题我们以一个中国西部偏僻的行政村为个案做了这样一个研究。
截至2012年底,该村总人口1001人,样本总数为853,有效样本数为789。问卷调查回收结果显示, 云乡雍村农民总体认为“读书有用”的占多数(53.5%),认为“读书无用”的占少数(34.5%),认为“无所谓”的占5.8%,“不知道”的为6.2%。其中,雍村男性农民相对于女性农民而言,更认可读书无用,达到40%的认同度,而女性仅为25.8%。相反,认为读书有用的女性农民(67%)较之男性农民(44.9%)高了20多个百分点。
在村落中,女性相对于男性更认同读书的有用性,这可能与云乡鼓励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而女性留守农村种植柑橘和茶叶的刺激性政策相关,同时也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中国西部村落家庭传统习俗有关。外出务工者因为其所处的次生劳动力市场更容易直观地看到大学生就业难、收入低下、文凭贬值等一系列有关读书无用的底层社会现实,更容易将其在城市底层空间和次生性劳动力市场中所看到的读书无用事实作为不容质疑的结论而传输给村落中其他男性农民,从而使大多数男性农民更容易形成读书无用的价值判断。另外,在以雍村为代表的中国村落中大部分留守子女都是由留守妇女所抚养和教育,因此,女性农民更愿意内塑读书有用的观念,从而带给留守子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正能量。
上面我说的是一个总体的结论,具体到家庭,在全村262户有效农户家庭样本中, 共有128户农户家庭认为读书有用,占总体的48.85%;有106户农户家庭认为读书无用,占总体的40.46%;认为无所谓的农户家庭有17户,占总体的6.49%;认为不知道的农户家庭有11户,占总体的4.2%。 总体来看,子女正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农户家庭认为读书有用的组内占比最高,子女仅完成高中教育阶段学习的农户家庭认为读书无用的组内占比最高。
农户越富裕越认同读书有用越底层越认同读书无用
从农户财富情况分层来看不同群体所认为的读书功用性,可以发现:村庄富裕阶层对读书有用性的认同度最高(74.4%),其次是村庄富豪阶层(55.6%),再次是村庄中产阶层(52.4%),最低的是村庄贫困阶层(26.1%);
家庭年收入处于5~10万元之间的村庄富裕阶层对读书的有用性抱有最大的认同,而家庭年收入处于1万元以下的村庄贫困阶层认为读书无用的比例最高。 事实上,按农户财富分层情况来看村落不同群体对于读书的功用性观念,则进一步确证了隐藏在村落空间中的中国式阶层再生产中的底层循环隐性逻辑。越是贫困的农户家庭越认为读书无用,在村落阶层上升流动渠道逐渐因为文凭社会的兴起而定格为教育的今日,读书无用论观念反而是在村落的最底层最为盛行。
我们对雍村的研究发现:雍村中存有这样一批农户家庭,他们尽管在问卷调研中对教育有用性表达了认同,但在访谈中却发现对其子女教育多采取顺其自然的不作为态度和行为,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是“读的出来就读,读不出来就早点打工或者嫁人”。
越底层的农户家庭,其对于读书无用性的认同比例越高,因此其代际之间因教育而发生的社会流动率可能性也就越低, 阶层固化的症结更多来自于这个群体,这是值得格外重视和针对性干预的现象。
农户子女接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认同“读书无用”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 农户子女接受教育层次越高,家庭对“读书有用”的认同度反而越低。 我们按照子女已完成高等教育、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仅完成高中教育、正在接受高中教育、仅完成义务教育、正在接受义务教育以及无子女或义务教育段子女即辍学的农户家庭七个层次来划分雍村家庭,其中如果有两个及以上子女的家庭都按照其第一个子女所受教育状况来确定。
我们发现子女 正在接受各阶段教育的农户家庭对读书有用性认同度,总体高于子女已经接受完各阶段教育的农户家庭;子女正在接受各阶段教育的农户家庭中,子女接受教育阶段越高,农户家庭对教育有用性的认同度占比越低;在子女已完成各阶段教育的农户家庭中,对读书有用性认同度最高的反而是无子女或义务教育段子女即辍学的农户家庭;在子女已完成各阶段教育的农户家庭中,完成教育阶段较高的农户家庭对读书无用性的认同度占比反而较高。
撤点并校让农村沦为文化荒漠,读书无用论的流行顺理成章
农村学校边远偏僻农村的教学点从2000年的17.81万个锐减到2010年的6.69万个,减幅达到62.41%。如此大面积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村落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曾经作为村落文化中心的学校逐渐远离村落,村落从此逐渐沦为文化荒漠。
在这种变迁中,村落中处于中上层的社会阶层反而更容易在城镇化导致消费结构变化的前提下,被激发起择校热。因为他们将子女送入到位于乡村学校的成本与他们将子女送入到县城中的成本相比,反而后者更低。他们可以在县城中租房获得更多的务工机会,而在乡里却完全无法获得此经济收益,同时又能照顾到子女。底层家庭在付出更多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基础上,一旦得到子女表现不佳的结果时,自然也就更轻易地倾向于读书无用的话语表达和行为选择,进而在不刻意的文化认同中完成底层的阶层再生产,这无疑导致新一波“读书无用论”逐渐以各种方式在边远村落空间日益蔓延。
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享受平等的教育待遇
我不赞同撤点并校,然而恢复撤点并校之前的状况也远不够。现在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村民的孩子跟城市的孩子要有平等的教育待遇。 现在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是投钱太少,总体上农村人均教育经费保障比城市要低得多。 政府应该给乡村孩子提供更多基本的保障。其次由于保障不到位导致农村教育做得不精细,太粗糙。
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只有盯着每一个个体作为单位来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再考虑你学校该不该恢复,原来的寄宿制要不要继续办下去,还是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规则,然后再回过头来考虑这些问题。
编辑: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