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时2”、“宗师”、“功夫”转3D版形式重回银幕
黑龙江新闻网讯(见习记者王雪莹)好莱坞动画大片《冰川时代2:融冰之灾》,昨日以3D版的形式回归银幕。记者看到,冰城多数影院都只排了一场,而购票者依然寥寥。在“生活报娱乐”qq群里,网友“流连”也坦言自己不会去看,“这部片子我2006年就看过,就是转成3D,没必要再去看一遍。”
2D转3D,并不稀奇。2012年,以3D形式回归银幕的《泰坦尼克号》,一举夺得超10亿票房,此后就出现一批2D转3D电影。目前可以确定的是,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星爷”的《功夫》等等,都将以3D的形式陆续与大家“再见面”。记者先在这儿给你解析一下,电影“回锅肉”是如何出炉的。
A
业内人“露底”:
花个几百万2D就能变3D
目前,我们走进影院看到的3D影片,制作模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使用两台3D相机拍摄出左、右眼影像,一般被称为“真3D”;另一种则是通过数字技术对2D影像进行后期处理,被称为2D转3D,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伪3D”。如今,在这支逐渐壮大的“伪3D”队伍中,《泰坦尼克号》、《钢铁侠3》、《环形使者》等知名影片都跻身于此。引用业内某人士的一句话,“制作简单、费用不贵,没准还能赢得高票房,傻瓜才不转制呢!”
既然大家都如此热衷这项技术,那很多读者也许会问,这种“二期制作”不麻烦吗?对此,记者采访到某影视公司合成师小张,“客观的理解,2D转3D,均是通过软件实现的。”小张告诉记者,2D转3D其实很简单。“就是用软件画立体图。一个软件就能做出最基础的3D效果。”至于具体使用哪个软件,小张表示不方便透露,“基本就按照抠像、深度、匹配三个顺序来做就行,网上也有很多教程。”说完,他还笑着表示,“新手只需1台电脑、1个3D显示器,外加1个软件就OK了,单从硬件上来说,2D转3D就这么简单。”
除了制作简单,制作费更是“贼拉”便宜。哈市某影院负责人告诉记者,一部实机拍摄的3D电影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成本,而2D转3D的投资成本则少了不少,“普通的片子投资成本也就三四百万吧,如果2D和3D都是同一家片方的话,他们很可能存留了一些海报、宣传方案之类的,所以这些成本就省了一大半。举个例子吧,像好莱坞拍3D电影投入动辄数亿美元,而《泰坦尼克号》的3D转制仅花了60周时间和1800万美元成本,但它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回报。”
B
影院爆料:
2D转过来的多是“伪3D”
3D电影,绝对占据影院的半壁“江山”。尤其在好莱坞大片、武打大片上映时,影院的各种“3D”瞬间秒杀普通视觉的“2D”。“很多年轻人都是冲着3D来看的,像2010年《阿凡达》上映时,影院真的可以用爆满来形容,基本半个小时就能排一场。你要知道,那是真正意义上的3D,所以反响才会特别好。而现在这种2D转3D,观众基本不买账。”哈市某影院负责人表示。“像昨天新上映的《冰川2》,我们就排了一个场次,其他家基本都如此。因为当时这个片子挺火,观众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所以大家觉得没必要重新再看一遍。”
那是不是所有“回锅肉”都如此呢?“分片子吧,如果没啥新意,大家不会掏这个钱的,但《泰坦尼克号》是个例外。第一,因为它是经典;第二,这部1994年拍摄的影片距今太过久远,很多年轻人之前只是在电视上看过,所以,借着这个噱头,它才收获了那么高的票房。据我了解,在看完影片后,大家反响平平,很多观众还一度吐槽,后悔‘亲眼’毁了经典。”哈市某影院负责人说道。既然大家都不太待见这种“二进宫”,那片方为何还乐此不疲呢?“我觉得‘押宝’的成分大一些吧,票房高的话就赚了,票房低也不至于赔,因为他们制作投资成本才三四百万而已。比如,很多片方有钱但是没地方投,他们就选择拍摄一些小成本的电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产的惊悚片也要拍成3D的原因,片方投资一千万,带带拉拉也就回来了。”
C
观众表态:
从重温经典来说还算值
如果没有之前看3D版《爱丽丝梦游仙境》的遭遇,哈市某高校大三学生李宏婧这次还会去看3D版《冰川时代2》,“看‘爱丽丝’的时候,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3D效果,我摘掉眼镜一样看,差点没睡着了。”记者发现,有这种想法的人还真不少,对于这种“伪3D”,网友纷纷吐槽,“只有字幕有3D效果吧。”
相对于一众观众的“大倒苦水”,记者发现,也有部分网友支持2D转3D,网友“看流星划过”表示,3D时代是大势所趋,就算转制后再糟糕,起码也比2D强。而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效果,而是能看到经典电影重新回归银幕,“2D转3D的电影,通常都是上了很长时间、正常不会再在银幕上重映的。而通过这样的机会,能让一些经典电影重新回归,挺好。”“看流星划过”称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王家卫迷,“我看新闻,说《一代宗师》也出了3D版,是在2015年1月8日,也就是2D版上映两周年时重映。王家卫说,为了最佳视觉效果,他还特意聘请美国顶尖3D特效团队。其实能够在影院里与叶问、宫二再次‘面对面’,我就挺高兴了。” ?
编辑:陈丹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