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辉区扎实推进国家级水稻灌溉试验重点站建设
爱辉区国家级水稻灌溉试验重点站是全省“水田北扩”战略实施的一张名片,今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以来,爱辉区全力将其打造成全国北方寒地水稻科学试验示范推广的平台、对外交流交往的窗口、现代农业培训的学校、农民创业致富的 基地 。
抓质保量推进试验站建设
借助全省“水田北扩”的东风,适逢全国灌溉试验站网建设启动,爱辉区宋集屯灌溉试验站依托水源充沛、耕地适宜的示范优势,申请列为国家级水稻灌溉试验重点站。2013 年,爱辉区选择在环境相对独立、便于开展试验的西岗子镇坤站村,实施了试验站建设。
2013年春,在省市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爱辉区抢前抓早、自筹资金开始建设综合楼实验。工作人员冒着春寒对试验楼选址进行踏察和测量,7月17日,试验楼采取BT形式开工建设,在建设中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工程监理、安全监督、质量检测以及现场施工的各项管理措施,2014年8月,试验楼主体工程完工。今年4月,试验站正式投入使用,迎来了第一批试验团队长三角洲水稻研究所和 香港 富喜集团进驻。
爱辉区国家级水稻灌溉试验重点站为全国水稻灌溉站网建设的三级站,是我国现有水稻种植的最北线和世界水稻栽培的纬度最高限,对水稻北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作为省6个重点试验站之一,承担着我国北部唯一的寒地灌溉试验站技术数据采集任务,集气候、作物、水资源及生产水平类型等因素,促进高纬高寒地区灌溉试验研究工作的开展。随着实验功能的不断完善,还将围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研究,测算农业用水定额,针对爱辉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和水资源情况,制定相应的高纬寒区灌溉技术管理规程和技术规范标准,探索形成适宜高寒地区水田及旱田节水灌溉管理模式,为水田种植提供科学数据及技术保障,充分调动起农民发展水田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全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开展试验强化技术服务指导
随着试验站基础设施的建成,省水科院与东北农业大学、长三角洲水稻研究所与香港富喜集团、省农科院水稻所与黑河分院等相关专家团队纷至沓来,为试验站开展各类试验带来强劲的智力与技术支撑。
今年4月,专家团队陆续进驻试验站开展试验。省水利科学 研究院 、东北农业大学联合爱辉区水务局和试验站,启动了以高纬寒地水稻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核心,研究不同灌溉制度对稻田水层和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明确水稻各生育期耗水规律;研究不同灌溉制度对稻田土壤温度的影响,揭示水稻生理特性指标对节水灌溉模式的响应特性;探明水稻适宜土壤水分控制下限阈值,建立水稻高产节水控制灌溉制度。目前,在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导下,每天由试验站两名技术员进行控灌操作、样本收集和观测记录。省农科院水稻所与黑河分院开展的试验,为筛选和选育适宜高纬寒地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并对新品种进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达到良种良法结合,发挥现有品种的高产能力。我市华章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展了开发功能性抗性淀粉水稻试验,提高产量、质量、元素含量,降低种植风险。开展功能水稻种植技术改进和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持等方面的研究,打造一个产品质量稳定的安全、宜糖、专业功能寒地水稻经济带。市农委与爱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开展了适宜爱辉区主栽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筛选试验。
试验站投入使用以来,实现了周边稻农与专家联动,电话咨询、答疑与现场指导。由于黑河地区水稻前期生长气温较低,极易发生倒伏、瘟病、枯叶等水稻常见病,试验站联系专家深入水田,耐心会诊,提出一整套晒田控灌、药肥喷洒办法,并对秧苗分蘖数量和长势优劣变化提出简便适用的观测办法。针对今年旱情,专家建议稻农定期换水、晒田,并调整相应药肥施用措施,使稻苗长势明显好于旱田作物。
试点示范明确目标促进“三农”
推动农业生产。通过试验区集中育种、控制灌溉、药肥优化等技术手段应用,与其他大田作物相比,不仅可以旱涝保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而且单产效益和水稻品质逐步提高,这对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高标准设施农业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
促进农民增收。通过试验,提高水稻育种催芽、苗床移栽、泡田打浆、插秧施肥、除草洒药、晒田分蘖、灌浆抽穗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手段,与其他大田作物对比,水稻单产效益和品质逐步提高,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提高农民素质。利用综合楼培训教室,定期邀请农业、水利技术专家或法律顾问对辖区农民开展培训、座谈,通过田间地头的现场答疑,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不仅有力推动了爱辉区基层乡土人才培养,也切实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综合素质。